與此同時,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國內已經有四處核電站建設重啟,分別是華能山東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示范工程、江蘇田灣核電站二期工程、廣東陽江四號核電機組和福建福清四號核電機組,但此間關鍵技術的國產化問題仍未解決。
遭遇日本設備技術壁壘
唯一能夠救活行業與中國核電業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正在緊急推進之中,然而推進過程并不理想。
日本福島事故后,中國的核電事業也隨之停滯了20個月。“現在,我們又開始接訂單進行生產了。”中國一重總經理吳生富向記者表示。
2012年10月24日,《核電安全規劃(2011~2020年)》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這兩份文件被認為是核電重啟的重要標志。但是,核電重啟并不意味著核電裝備業將重見光明。
“按照核安全規劃,核安全事故發生幾率指標10的負5次方到10的負6次方。”吳生富表示,“這只有第三代核電才能滿足需求。”中國一重是中國核電領域最大的鍛件制造企業,在核島核電設備的市場占有率超過80%。而核電鍛件則是核電站建設最核心設備的使用原料。
“新的訂單正在核算,原來的訂單暫停了。”吳生富這樣形容企業目前的狀況。
唯一能夠救活行業與中國核電業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正在緊急推進之中,然而推進過程并不理想。其遇到的阻力和復雜程度已經超乎想象。引進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人士表示,由于生產第三代核電所需要鍛件的技術要求特別高,所以,在國內企業難以達到生產要求的前提下,中國從日本和韓國購買了大量設備和鍛件。
但是,這一解決方式也遇到了復雜的難題。吳生富表示:“日本企業不會什么都賣給你,尤其是反應堆壓力容器核島鍛件,這是重中之重的產品,其他的還可以賣給你。”
據了解,在反應堆容器低溫沖擊韌性這一問題上,日本制鋼所掌握著目前最先進的工藝,日本制鋼所總裁IkuoSato曾表示,該公司在核能行業關鍵領域的統治地位,“我覺得,未來幾年,很多中國競爭對手將對我們構成巨大威脅。”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制造用于核壓力容器的大型鋼鐵鑄鍛件市場,日本制鋼所約占全球80%的份額。
實際上,2011年,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核技”)曾經帶領中國的4家鍛件企業前往日本制鋼所,其中包括中國一重。“引進他們的技術也很困難。”國核技人士向記者表示。但是,具體原因并未指出。
中國核學會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在中國核電發展中,類似的情況不止發生過一次,日本和美國都有過對核心設備和技術保密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