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qseaa"><tt id="qseaa"></tt></menu><nav id="qseaa"><tt id="qseaa"></tt></nav>
    <optgroup id="qseaa"><tt id="qseaa"></tt></optgroup>
  • <object id="qseaa"><acronym id="qseaa"></acronym></object><input id="qseaa"></input>
    <menu id="qseaa"></menu>
  • <nav id="qseaa"><u id="qseaa"></u></nav>
  • <object id="qseaa"></object>
  • <input id="qseaa"></input><menu id="qseaa"></menu>
  • <s id="qseaa"></s>
  • <menu id="qseaa"><u id="qseaa"></u></menu>
  • <input id="qseaa"></input>
    ACS880-07C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隨著會計的發展,追蹤碳足跡
    CAIAC 2025
    2024
    工業智能邊緣計算2024年會
    2023年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經濟觀察:中國經濟怎樣化險為夷?
    • 作者:王東京 作者為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
    • 點擊數:539     發布時間:2008-12-16 00:19:53
    • 分享到:
    關鍵詞:

        經濟基本面未變會繼續向好

        采取減稅措施刺激民間投資

        央行應放松信貸與利率管制
       
        提高工資標準增加群眾收入

        對當下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學界說法多,有喜有憂。不過看報紙,主流的看法還是經濟基本面未改變,會繼續向好。而本人的判斷也大致算樂觀,不是經濟無隱患,而是說只要政府處理得法,兵來將擋,中國經濟當可化險為夷。

        說2008年是中國經濟較為艱難的一年,我同意。但要提點的是,今天我們遇到的困難,其實1998年也碰到過。歷史有驚人的相似。10年前,亞洲發生金融危機,如今美國發生次貸危機;10年前國企下崗職工1200萬,如今民企也有1200萬職工失業;10年前長江、松花江發生特大洪災;而今年先冰災后地震,經濟損失皆百年不見。
     
        回顧當年,先說做得對的方面,大處看,我認為有三點:

        第一,財政政策及時掉頭。眾所周知,1998年之前宏觀調控基調是“從緊”,不僅財政從緊,貨幣政策也從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政府為拉動內需,當機立斷改行積極(擴張)財政政策。當年的舉措,是財政發行1000億元特別國債,同時借商業銀行1000億元貸款,這些錢統統用于基礎設施投資。跟下來4年,財政每年發1000多億元國債支持西部開發。

        第二,適度放松貨幣政策。為刺激投資,央行雙管齊下,一手下調存款準備金,僅1998年一年就下調了5個百分點,從13%降至8%;另一手,降低銀行利率,朱镕基總理任內,利率一連降了9次。不僅如此,為刺激消費,1999年起央行又推出消費信貸,鼓勵人們購房買車。應該說,這些政策有力地拉動了內需,對遏制經濟衰退功莫大焉!

        第三,穩定人民幣匯率。上次亞洲金融危機后,周邊國家貨幣一邊倒,紛紛貶值。而中國政府一諾千金:人民幣不貶值。完全對,設想一下,要是當時不穩住匯率,讓人民幣貶20%,那么現在就得升50%,大量投機熱錢涌入,局面恐怕更難應付。

        以上說的是經驗,有值得記取的教訓嗎?當然有。事后諸葛亮,也說三點:

        首先,應當及時減稅。經濟學說,刺激投資應有兩個重點:一是政府采購訂貨;二是為企業減稅。財政發債增加政府采購,無疑可減少企業壓庫,但中國的企業多,而政府采購有限,鞭長莫及,政府不可能關照到所有企業。所以對多數企業來說,減稅更管用。可遺憾的是,國家雖允許出口退稅,但主體稅率卻未作調減。

        其次,物價問題是要關心,但不必看得太重。物價事關民生,不論東西方,政府都重視物價,沒有錯。但如果把物價看得過重,則勢必會影響政府的大政決策。

        再次,應當適時加薪。平心而論,當年應對危機,本是有意加薪的。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達到效果。我認為,所以會如此,是政府沒法給職工漲工資。官漲民不漲,必引發社會矛盾。另一層原因,政府未減稅而加工資,會加大企業成本,抑制投資。

        10年之后,危機又一次來臨,且比上次有過之無不及。我們要研究的是從中能得到哪些啟示。近來反復想,答案就四個字:“擴大內需”。是的,靠人不如靠己,何況美國經濟前景如何尚未可知,中國有13億人口,只要內需足夠,拉動經濟當不成問題。

        說具體點,我認為主要有三件事要做:

        第一,義無反顧地減稅。減稅能刺激民間投資,不必說。可最近與財政部的幾個朋友會面,談到減稅,朋友皆反對。他們的理由是,中國目前稅負并不重,GDP占比不到25%。中國的GDP有多少水分說不清,而我的疑問是,去年GDP增長11%,而財政增收30%。財政增速是GDP兩倍,稅負不重怎么解釋?

        第二,放松信貸與利率管制。絕非危言聳聽,未雨綢繆,政府應謹防明年可能出現通縮。這兩年銀根緊,銀行是無款可貸,而我現在卻擔心,若企業繼續虧損,銀行今后會不會有款不貸?防患于未然,與其將來放貸買“棺材”,還不如先借錢“買藥”。為此央行盡快放松信貸管制,同時讓利率隨行就市。

        第三,提高工資標準,增加群眾收入。曾說過多次,相對10%的GDP增長率,消費物價漲5%不算高,關鍵是工資增長要跟上物價。年初出臺新勞動法,明令提高最低工資,是好事;可企業界反映普遍不叫好,何以如此?我認為給職工加薪沒有錯,問題在政府沒減稅,若政府能減稅,企業肯定會順水推舟。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
  • <menu id="qseaa"><tt id="qseaa"></tt></menu><nav id="qseaa"><tt id="qseaa"></tt></nav>
    <optgroup id="qseaa"><tt id="qseaa"></tt></optgroup>
  • <object id="qseaa"><acronym id="qseaa"></acronym></object><input id="qseaa"></input>
    <menu id="qseaa"></menu>
  • <nav id="qseaa"><u id="qseaa"></u></nav>
  • <object id="qseaa"></object>
  • <input id="qseaa"></input><menu id="qseaa"></menu>
  • <s id="qseaa"></s>
  • <menu id="qseaa"><u id="qseaa"></u></menu>
  • <input id="qseaa"></input>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用力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