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事關中國核電項目審批重啟的最后兩道關卡——《核電安全規劃2011-2020年》、《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經國務院常務會議的二次討論,終獲原則性通過。這意味著,因日本福島核事故暫停的中國核電建設將重回軌道。
不過,這次重啟的標志性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結合當天同時通過的《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看,在“沿海”、“三代技術”兩項限定條件下,獲批項目不確定因素太多。目前,呼聲比較大的是田灣、陽江,還有石島灣。特別注意,石島灣是典型的四代反應堆——高溫氣冷堆,而且是實驗堆。
大部分核電站業主就此看清了趨勢——內陸核電站未來三年徹底擱置,一些核電項目在過去20個月里解散項目人員或按兵不動的狀態還會持續。
比起重啟這一被反復炒作的概念,更值得多看的是規劃中提及的,“新開工核電機組的安全標準,必須全部符合國際三代核電安全標準”。
盡管出于安全考慮,三代技術一統天下的局面在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前就已無懸念,但直接將三代安全標準寫入“十二五”規劃仍令不少人意外。
長期以來,有關三代技術在安全性上是否更優就一直飽受爭議,世界上對于如何界定三代核電也爭議不斷。爭論中始終無法排除核電技術供應商推介自有技術而推出的代際概念。
首先,在爭議模式下,將一個模糊卻又決定未來我國核電技術格局的概念列入超權威的“十二五”規劃,很難獲得民眾甚至核電業內人士的廣泛認同。
其次,硬件安全和核事故概率分析,在尚無三代機組實際運營經驗的情形下難有說服力。核電站硬件安全有兩個主要指標,一個是反應堆堆芯熔化率,一個是大規模釋放放射性物質的概率。從數字上看,國內目前準備大批建設的三代機組AP1000在堆熔概率和釋放概率兩項指標上,比二代機組要低很多,甚至低到被核電專家解釋為天上掉隕石的幾率。但這種近似“絕對安全”的承諾是并不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