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CSDN
7月26日至27日,2015中國人工智能大會在北京召開,吸引了1000余名人工智能領域的專業人員出席,并將組織多場分論壇。
7月26日至27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的指導下,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發起主辦、CSDN承辦的2015中國人工智能大會(CCAI2015)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這次大會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引導和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的研究及應用,旨在打造中國人工智能領域最大規模、規格最高的學術和技術年度盛會。
大會為期兩天,邀請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譚鐵牛;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合肥工業大學教授、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吳信東;IBM中國研究院大數據及認知計算研究總監蘇中做主題報告,并有近40位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和業界精英作為大會嘉賓發言。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馬少平教授主持了7月26日的大會。1000余位人工智能領域的專業聽眾出席了本次盛會。
會上,主題報告的嘉賓們的發言涵蓋了人工智能領域的各個方面:腦認知的形式化,人工智能的發展過去、現在、未來及挑戰,大數據知識挖掘,智能機器人,語音識別最新實踐等熱點議題。
譚鐵牛院士首先作了“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與展望”的主題報告,從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發展歷程與現狀、發展趨勢與展望、機遇與挑戰以及關于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思考進行了探討,同時也匯總了國家政策層面的一些新的利好面。互動問答環節,大家踴躍提問,針對人工智能的疑惑與譚院士進行了交流。
徐揚生院士給大家帶來了“機器人:從動作到智能”的精彩報告,詳細介紹了爬樹機器人、書法機器人、救援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以及全方位轉向車等機器人的研究成果與設計思路,強調在考慮智能問題時要注重感知與認知,并就智能來源、智能可擴展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聽眾就國內機器人創新模式、市場影響、機器人模塊化定制等問題與徐院士進行了互動。
蘇中博士作了從“WATSON到認知計算”的主題報告,介紹了IBM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成果,蘇中認為認知計算需要左右腦的結合,左腦偏邏輯,計算的比較多,右腦偏認知。報告還描述了WATSON上的幾個發展方向包括類腦的計算機體系架構、結合大數據的理解以及新一代的人機交互技術及未來的場景應用等。
此外,大會設置了機器學習與模式識別、大數據的機遇與挑戰、人工智能與認知科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未來四場主題論壇,論壇采用圓桌討論形式,討論充分、有深度。
在機器學習與模式識別專場論壇,由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宗成慶擔任主持人,中科院自動化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成林、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主任李航、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于劍、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智能科學系教授查紅彬、微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周明、京東智能通訊部總監劉丹等專家與大家齊聚一堂,就人工智能的概念、深度學習、關于自然語言理解、關于圖像視頻分析、關于智能系統、關于跟蹤與堅守等七個話題各抒己見、舌戰群雄。
在人工智能與認知科學專場論壇,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胡德文擔任主持人,中科院自動化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主任蔣田仔、重慶郵電大學教授王國胤、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李遠清、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孫富春、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成員姚力、蘇州思必馳聯合創始人俞凱、京東數據與機器智能部負責人楊洋幾位嘉賓,對于類腦智能、混合智能及應用場景等話題,和與會者共同做了深度交流。
在大數據的機遇與挑戰專場論壇,由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石勇擔任主持人,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副主任朱文武、復旦大學教授朱楊勇、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何清、春雨移動健康CEO張銳、考拉征信首席技術官葛偉平和與會者們一起,探討了深度算法與大數據的融入,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大數據挖掘的案例模型等熱門話題。
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未來專場論壇,由北航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教授王田苗擔任主持人,新松機器人中央研究院院長徐方、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趙杰、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劉進長、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喬紅、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胡郁、小i機器人聯合創始人朱頻頻,就機器人理論技術的最新進展、中外優劣勢對比、制約因素、實用化應用場景等內容,各位嘉賓從不同角度做出了深度解析。
作為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年度盛會,這次大會也是響應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互聯網 ”行動計劃,為開啟創新2.0下互聯網發展的新形態、新業態,人工智能技術要為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提供核心基礎所做出的一次全領域的動員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