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qseaa"><tt id="qseaa"></tt></menu><nav id="qseaa"><tt id="qseaa"></tt></nav>
    <optgroup id="qseaa"><tt id="qseaa"></tt></optgroup>
  • <object id="qseaa"><acronym id="qseaa"></acronym></object><input id="qseaa"></input>
    <menu id="qseaa"></menu>
  • <nav id="qseaa"><u id="qseaa"></u></nav>
  • <object id="qseaa"></object>
  • <input id="qseaa"></input><menu id="qseaa"></menu>
  • <s id="qseaa"></s>
  • <menu id="qseaa"><u id="qseaa"></u></menu>
  • <input id="qseaa"></input>
    ACS880-07C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4
    工業智能邊緣計算2024年會
    2023年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2010企業必須面對的十大環保挑戰
    • 點擊數:551     發布時間:2010-01-25 16:50:37
    • 分享到:
    關鍵詞:

        當越來越多的企業把環境保護作為發展戰略,當低碳經濟成為未來競爭的制高點,2010,企業如何應對因加強節能減排帶來的變化,有哪些環保問題需要提前研究?作為長期關注企業環境行為的媒體,開年之際,本報產業市場部結合我們自己的研究和判斷,梳理出企業在環保方面必須應對的十大挑戰,希望對企業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企業從長計議,放眼全局,未雨綢繆,把挑戰變成發展機遇。


      挑戰之一


      產業進入深調期


      
    2009年,淘汰落后產能成為關鍵詞,2010年經濟刺激政策的效果正在趨緩,新一輪淘汰落后產能的時機將要來臨。被國務院點名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將進入深調期。

      以鋼鐵行業為例,針對2005版《鋼鐵產業發展政策》的修訂已進入最后階段,在產業準入方面,修訂版很可能會將循環經濟概念環保門檻設置為重點內容,改變過去單純以設備規模為淘汰標準的一刀切模式。《現有鋼鐵企業生產經營準入條件及管理辦法》也在2009歲末結束征求意見工作,對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的標準要求顯著提高。

      而鋼鐵行業淘汰落后的機制設計,也將首先從環保入手,把不達標企業進行定期公布、責令整改;其次,把淘汰落后作為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再次,將淘汰落后與企業銀行貸款、進口鐵礦石流向條件等結合;最后,采取經濟手段,對落后生產能力實行差別電價、差別水價等。

      緊隨其后,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兩高一資、結構性問題突出的行業也將同樣面臨環境保護、循環經濟等考題201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進一步提高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行業在能耗、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準入門檻;原則上不再核準新建、擴建電解鋁項目,不再核準和支持單純新建、擴建產能的鋼鐵項目。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還將制訂分行業實施方案,將鋼鐵、電解鋁、水泥以及電石、鐵合金、焦炭等行業2010年度淘汰落后產能目標分解落實到各地。


      挑戰之二


      能源價格節節高


      漲價,在過去的一年中被頻繁提及
    :20091222日起,北京市居民水價每立方米上調0.3元,達到每立方米4元;20091120日起,全國非居民電價每度平均提高2.8分錢;有消息稱,政府正在考慮天然氣價格改革提議,出廠價可能被上調20~30……

      短短一年內,水、電、煤、石油、天然氣價格上漲的消息扎堆出現,對企業而言,資源性價格支出的成本將不斷提高。比如,各地針對高耗能企業推出的差別電價、差別水價等政策。環境、能源成本越來越內部化,企業必須做好準備。

      成本壓力的增加,更凸顯了節能減排的重要。以鋼鐵企業為例,2009年以來,油、電等能源價格上漲直接導致其生產成本增加了50/噸,這意味著鋼鐵企業生產成本將增加1.25%。對于整個鋼鐵行業來說,預計2009年粗鋼產量可達到5.75億噸,相當于增加成本287.5億元。而200919月,國內大中型鋼鐵企業總體盈利也不過299.78億元。但是,大中型鋼鐵企業大部分都有自備電廠,可利用余熱等方式發電,電力自給率在40%以上,而且這部分電價并沒有增長。因此,面對整體的能源價格上漲,節能環保做得好的企業受影響相對較小。

      開源與節流,是增加收入的兩種方式。所以,應對價格上漲,企業必須有意識用最少的消耗生產最多的產品,而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無疑是一個有效途徑。


      挑戰之三


      新排放標準陸續推出


      改善環境質量,按行業制定越來越嚴格的排放標準,此舉被證明非常有效率,它不僅能實現污染控制目標,也左右著相關產業發展的走向。

      鋼鐵、煤炭、火力發電、農藥、有色金屬、建材、制藥、石化、化工、石油天然氣、機械、紡織印染、電鍍等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制修訂都將于十一五期間完成,行業性排放標準的覆蓋面大大增加,綜合性排放標準的適用范圍大大縮小,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也會隨之提高。而新標準的實施,必將使那些生產設備落后、資源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被淘汰出局,同時也會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比如,已經完成的《鋼鐵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更著眼于促進技術進步,要企業跳起來才能夠得著。而在新《水泥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實施后,電袋之爭成為水泥除塵行業的爭論焦點,巨大的電改袋及袋式除塵市場可使部分準備充分的除塵廠商賺得盆滿缽滿,而使用電式除塵的水泥廠商將付出巨大的成本用于技改。

      排放標準的制訂一般以技術為依據,體現技術強制原則,即通過排放標準的制訂迫使污染者采用先進的污染控制技術。因此,伴隨新標準的實施,淘汰和技術創新會同時出現,選擇權取決于企業自身。

        挑戰之四

      排污收費標準可能提高

      環境保護部正在爭取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的支持,盡快提高全國排污費征收標準,并鼓勵和提倡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減排需要,在重點流域區域乃至在全境范圍對主要污染物實現地方排污費征收標準的提高。

      排污收費的目的要真正體現環境保護成本,改變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低的怪異現象。排污收費不僅僅是一種經濟手段,更是環境監督執法的手段和載體。特別是在過去幾年的發展中,排污費還承載了更多職能,已經被用作環境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在對上市公司的環保核查中,已經把是否足額繳納排污費作為重要指標之一。

      以污水處理費為例,浙江省富陽市開始實行分檔收費,按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將企業分為3(小于500毫克/升、500800毫克/升、大于800毫克/),價格分別為1.4/噸、1.6/噸和1.8/噸。新的收費制度體現了排污費普遍略高于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成本的原則。

      如果排污費征收標準提高,就意味著企業成本的增加,而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完善污染治理設施就成為企業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治污技術創新、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必將受到更多重視,以減少排污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

      同時,排污權交易也在發展過程中,有條件的企業可以通過這樣的交易來抵消環保投入增加的成本。但是,排污權交易不是萬能的,只是一種附加的管理方式,其對管理能力和基礎設施這兩方面都有很高要求。

      挑戰之五

      應對新的約束性指標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對環境質量要求的提高,污染物排放控制也會更加嚴格。在即將到來的十二五期間,氮氧化物、水體氨氮等污染物很有可能像十一五的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一樣,作為約束性指標,相關企業準備好了嗎?

      隨著新的約束性指標出臺,企業需要為達標排放選擇一條性價比高的技術路線。企業治污不僅關心達標,更關心成本。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長期以來沒有取得大的突破,是我國環保產業目前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這也讓相關企業在治污路線的選擇上面臨困難。

      目前,很多大企業結合自身需求進入環保產業,一方面是環保產業作為新興產業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這些企業也想提前占據有利地形,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技術推廣上發揮大企業的優勢,從解決自身問題出發,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應該是明智之舉。從國家層面看,技術創新在環保領域尤為必要。

      環保領域不缺少技術,但缺少性價比合理、通用性強的技術,尤其是適合中國產業特點的本土化技術。在保證設備正常運行、污染物達標排放的情況下,如何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企業必須仔細思考。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留給企業做準備的時間已經不多。尋找最佳的可行性技術、進行治污設備的升級改造、在生產過程中進一步挖潛增效,企業還有很多事要做。

      挑戰之六

      公開環境信息壓力增大

      沉默的大多數,一家環保組織為其200910月發布的中國企業污染物信息公開狀況調查報告起了這樣一個標題,也很貼切地說明了目前中國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實際狀況。雖然《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已經施行超過1年半的時間,可企業的環境信息仍然是不能說的秘密。這份調查報告顯示,包括殼牌、雀巢、中國石化、東風汽車和湖南有色等在內的18家中外企業,在超標排放污染物并且被環保部門點名的情況下,仍然隱瞞污染物信息。

      公開企業環境信息,就是要通過輿論力量去規范公司的環境行為,加強公眾對企業的監督。隨著社會環境意識的增強,企業一定會感受到來自證券交易所、公眾、民間環保組織越來越大的壓力。

      正在進行試點的企業環境風險評估,將企業環境風險進行量化,摸清企業環境家底。這不僅可以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綠色信貸服務,也將推動環保工作從被動變為主動。

      躲貓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虛,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將不能說的秘密暴露在陽光下,企業準備好了嗎?

      挑戰之七

      未雨綢繆應對碳稅

      一份關于碳稅征收方案的研究報告在2009年歲末曝光。“2012年或2013年,要推出碳稅。承擔上述研究的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蘇明在日前舉行的環境公共財稅改革研討會上已經明確表態。就在不久前中美碳關稅過招之后,一份關于碳關稅對中國進出口影響的估算結果表明,若征收30美元/噸碳的關稅,將會使我國對美國出口下降近1.7%。

      狼真的來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企業將不得不將二氧化碳排放成本納入企業報表。

      據透露,目前,碳稅的各個征收方案已經出籠,相關日程表已經有了初步安排。最有可能通過的方案是,起步標準為每噸二氧化碳排放收取10元,到2020年,碳稅稅率可提高到40/噸。根據估算,每消耗1噸原煤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約為1.9噸,消耗1噸原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約為3噸。為此,財政部課題組建議,中國碳稅最終應該根據煤炭、天然氣和成品油的消耗量來征收。

      另一方面,盡管中國對美國碳關稅的圖謀說了,但相關基礎研究卻未放松。相關模型表明,若征收60美元/噸碳的關稅,將會使我國對美國出口下降近2.6%,對國內不同產業的影響也略有不同。其中,玻璃制造業和化肥業出口下降的比例較大,在30美元/噸碳的情況下,將下降3.65%和3.29%,在60美元/噸碳的情況下,將下降6.35%和5.89%。總體上看,我國的高含碳產業受美國碳關稅的沖擊將較為顯著,還會帶來就業、薪酬等連鎖問題。

      挑戰之八

      低碳發展成現實挑戰

      低碳發展已經從高端概念變成了現實的需求和挑戰。20091126,中國政府公布溫室氣體減排目標: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10天之后,全球進入哥本哈根時間,中國企業家首次參與其中,并莊嚴承諾:中國企業將積極響應和配合中國政府環境保護的國際承諾,努力探索與自然和諧的低碳經濟增長方式,使企業成為認真承擔經濟增長、生態保護和社會發展責任的企業公民。

      低碳孕育著商機,但是,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難,中國企業的低碳發展道路必定充滿挑戰。要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征的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意識、技術和資金是繞不過去的問題。低碳必貴的心理慣性,讓很多消費者對低碳產品敬而遠之,怎樣突破意識障礙?中國仍是技術進口國,企業多處于產業鏈低端,技術難題如何破解?節能改造資金缺口巨大,錢從哪里來?具體到行業,產業結構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低碳建筑仍存在瓶頸,新能源汽車還在路上顛簸,很多國家的綠色壁壘已經若隱若現……低碳發展中,中國企業要躲過大棒、拿走胡蘿卜,需要更多的智慧。

        挑戰之九

      產品環境標準日趨嚴格

      一直以來,國內對企業污染的關注更多地集中在生產環節,主要看企業污染物排放是否達標,對產品本身的環境標準問題尚沒形成氣候。但是,隨著參與國際貿易的企業越來越多,必須適應綠色貿易壁壘的核心內容:即產品自身的環境標準將成為準入門檻,電子電器行業的ROHS法令便是一例。

      事實上,對產品環境標準的忽視,讓很多以出口為主的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損失慘重,因不符合進口國環保要求而被退貨的情況每年都會出現。像ROHSWEEEEUPREACH這樣的環保法令,一直是中國出口企業面對的挑戰。

      現在,一些領先的企業對其供應商提出了更高的環保要求,綠色供應鏈正在成為中國企業的新挑戰。傳統上,對供應鏈的管理主要從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潤的經濟角度進行考量,而綠色供應鏈則要把產品和流程對環境的現實和長期影響均納入考核范圍。沃爾瑪等許多領先的企業已經承諾要與那些重視環保的供應商合作,并制定章程要求對供應商的環保工作進行評估。這些章程涵蓋了提供生產、物流、廢棄物回收和處置等服務的供應商伙伴。

      不進則退。要適應嚴苛的規則,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需要把環境目標納入運營目標框架之中,并使之有機地融為一體。在這方面,中國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挑戰之十

      海外投資也需環境友好

      在國內,環境監管日趨嚴格。而對于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無論是國家層面的援建項目,還是企業自身海外版圖的擴張,都必須重視環境保護,把環保作為自身發展戰略來對待,否則很可能碰到雷區。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和援助項目涉及礦產資源開發、石油、加工制造及基礎設施建設等行業,主要集中在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等國。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容易引起生態環境問題。權威人士告誡,目前中國海外投資中環保爭議較多的主要集中在水電開發、林業等資源開發利用類項目。

      2010年,環境保護部、商務部聯手,將發布海外投資及援建項目的環保指南,以規范走出去企業的行為,規避環境及社會風險。指南將要求中國海外所有在建和已建項目配套必要的環保設施,如污水和垃圾處理設備等。同時,中國在海外投資或參與援建的企業須對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對項目帶來的生態破壞進行補償。

      環保指南還將鼓勵國內銀行采取綠色信貸制度,在發放貸款的時候將企業的環境保護情況作為考察指標。到目前為止,中國進出口銀行已經制定了綠色信貸的具體操作指南,興業銀行也加入了確保可持續發展的赤道原則

      除遵守中國已加入的國際環境公約以外,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的項目還應符合東道國的環保要求。全球環境研究所項目官員智穎標表示:“如果東道國的環保標準低于國內,企業將按照國內標準開展工作。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
  • <menu id="qseaa"><tt id="qseaa"></tt></menu><nav id="qseaa"><tt id="qseaa"></tt></nav>
    <optgroup id="qseaa"><tt id="qseaa"></tt></optgroup>
  • <object id="qseaa"><acronym id="qseaa"></acronym></object><input id="qseaa"></input>
    <menu id="qseaa"></menu>
  • <nav id="qseaa"><u id="qseaa"></u></nav>
  • <object id="qseaa"></object>
  • <input id="qseaa"></input><menu id="qseaa"></menu>
  • <s id="qseaa"></s>
  • <menu id="qseaa"><u id="qseaa"></u></menu>
  • <input id="qseaa"></input>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用力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