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9月12日消息“我現在不知道該怎么辦。我們能得到賠償嗎?”電話里一位女股民的聲音十分焦慮,她的手里還攥著為數不小的一家名叫ST張銅的上市公司的股票。
從春天到秋天,曾是張家港當地明星企業的高新張銅股份有限公司(現ST張銅)的鮮亮外殼正在被層層剝落。在江蘇張家港市的高新張銅所在地,隨著公安局、證監局和證券交易所等介入的,還有蜂擁而來的各路媒體記者。
6月30日,高新張銅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7月12日,公司公告原總經理郭照相被張家港市公安局依法立案并監視居住;
8月26日,因違規,高新張銅及其高管遭深交所處分;
9月1日,高新張銅成為中小板首支ST股,更名為“ST張銅”;
飛速的墜落。從3月到9月,高新張銅的股價一路從每股10元左右跌至3元以下。對于手里攥著ST張銅股票的投資者來說,事情到了這一地步,他們唯有希望調查進度能夠快一點,更快一點。他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開始著手民事訴賠,只等“行政處罰”這一東風。
業績變臉下隱藏的“冰山”
“中國高新去年12月就介入調查了。”事后有知情人士表示,正因為如此,郭照相辭去了公司總經理一職。
不過,事情最初浮上水面引起公眾注意,還是始發于今年四月末公布的高新張銅2007年度年報。
按照上市公司公開信息披露的要求和一般程序,2008年2月28日,高新張銅曾發布2007年度業績快報,稱2007年度公司凈利潤為0.44億元,每股收益0.11元。次日,高新張銅股價爬升,收盤于12.02元,此后的日子里股價一路攀高。
在事發后接二連三的投訴電話中,有不少高新張銅的股民頗為氣憤地表示,自己當初正是因為這些公開披露的信息而十分看好高新張銅,因此先后買入大量該公司的股票。
然而,很快滿懷期待的散戶就不得不面對一個意想不到的沖擊。在公布盈利業績快報一個多月后的4月28日,高新張銅卻突然公告稱此前業績快報核算不準確,預計公司2007年虧損1.5億—1.9億元左右。第二天,高新高銅發布年報,宣稱公司2007年度虧損為1.82億元,與二月份發布的業績快報利潤數據相比,縮水2.26億元。自此,高新張銅的股價開始一路狂跌。
而至于業績快報中的4400多萬的利潤到年報中虧損1.82億多,高達2.26億的巨大的業績“溝壑”是如何造成的這一問題,最初高新張銅方面的解釋頗有幾分“輕描淡寫”,或者說寄希望于在這種刻意的淡化中將事情抹平。
此時,大量的質問的帖子開始充斥于網上各大股吧。
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投資者也開始日漸成熟與專業,特別是他們之中有包括注冊會計師和律師在內的專業人士。對于他們來說,高新張銅給出的解釋顯然不能讓人信服。
很快,一封向證監會等監管部門舉報高新張銅的匿名信也發到了媒體郵箱和張貼到各大股吧。
“不要割肉,聯合起來控告高新張銅”。撰寫舉報信的這位自稱資深注冊會計師的投資者呼吁分散的小投資者能夠團結起來。
隨后,本報首發《高新張銅高管高價位減持調查》一文,記者也將高新張銅相關公開數據資料遞交給一些財務會計專家進行咨詢,大部分專家表示,這種情況很異常。
針對高新張銅列出的五條理由,中央財經大學一位會計學專家對其逐條進行了批駁(見本報《高新張銅被立案調查董事長認為財務制度暫沒問題》一文),并尖銳地指出:“解釋很可笑,作為一個上市公司,這種核算技術和管理上的失誤是不應該出現的,即使出現也應該是微不足道的差異。所以很大可能性上是人為的。”
不過,面對外界越來越大的質疑聲音,時任公司董事長的李敬華在接受本報記者的采訪時,仍然堅持表示:“我們公司財務制度暫時沒什么問題。我們的業績預告,原來就是一個預計,只能說我們預計的情況沒有達到,但本身并沒有問題。”
前老總身陷“泥潭”
“他(郭照相)口碑蠻好的,也為企業發展做出了努力,是有才能的。”張家港楊舍鎮政府一位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評價。
“以前還是可以的,據說壞在他老婆身上。”當地四處流傳著類似傳言。
郭照相——高新張銅前董事兼總經理,自事發之初,就一直處于事件的漩渦中心。
最初引起媒體注意的是,是他頗為蹊蹺的股票減持和辭職而去的時間。
盈利業績快報公布數日后的3月11日,高新張銅公告稱,第三大股東總經理郭照相在限售股可流通后(2007年10月解禁)四次賣出224.55萬股,占高新張銅股份總額的0.56%。其中,最近兩次賣出為3月6日與7日,共計1,120,900股,占高新張銅股份總額的0.28%,出售的價格區間為12.07元/股至12.57元/股。取價格區間平均數12.32元,可推算出單這兩次減持中,郭照相就約套現了1380萬左右現金。
隨后,巨額虧損年報公布。再后十數日,5月8日,郭照相辭職,這一天高新張銅收盤價為8.25元,與其拋售股票時的最高價12.57元/股相比,股價已整整下跌了52%。
這樣的巧合,不得不讓人懷疑高新張銅是否存在虛假陳述和內幕交易的問題,要求對上市公司進行審查的投訴信件也被寄往相關監管部門和各大媒體。
一個多月后,事件有了新發展。先是6月30日,高新張銅被證監會立案調查;隨后的7月12日,公司公告原總經理郭照相被張家港市公安局依法監視居住。
頂著夏日炎炎的烈日,來到張家港的官方調查人員和各路媒體絡繹不絕。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位于張家港市楊舍鎮工業新區的高新張銅廠區的蕭瑟。
隨著調查的深入與多方信息的綜合,郭照相其人及其在高新張銅的“前世今生”也漸漸開始輪廓清晰。
現年55歲的郭照相由仕途下商海,曾歷任張家港市楊舍鎮黨委副書記、楊舍鎮農工商總公司總經理、張銅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高新張銅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等職,頭頂“中央企業勞動模范”等耀眼光環,是當地人眼中的能人。
如果說高新張銅成由郭照相,那么可以說敗也這位能人,正是其與妻子、親友之間涉足的復雜內部交易讓公司財務亂象叢生。
郭照相妻子陳菊英,是一家全稱為張家港市保稅區大華機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經營范圍涉及銅管材及機械壓力機生產。據知情人士透露,郭照相曾指示高新張銅業務進出照顧其妻的公司,并經常不走程序地向大華機電拆借巨額流動資金。
此外據悉,郭的親友郭汝平、郭汝忠亮兄弟則在上市公司中擔任重要職位,其中郭汝平任監事、總經理助理職務。亦有媒體稱,郭照相的小舅子、兄弟均有自己的公司,并與高新張銅多有業務往來。
兩個多月過去了,調查是否有進展,郭照相的目前處境如何呢?9月10日,記者也致電張家港市公安局,一位宣傳處人士表示專案組的調查仍在進行中,但按照規定,調查期間一般不對外公布案情。
瀕臨破產邊緣
郭照相抽身而去,卻留給高新張銅一個千瘡百孔,難以收拾的攤子。欠債的與逼債的,讓這家上市公司正陷入窘境。
每天到高新張銅討債的人絡繹不絕,包括銀行、供貨商、諸多客戶及討薪工人,工作人員疲于接待,保安們則忙著盡可能把這些債主們拒之門外。
不過,能拒之門外卻免不了對簿公堂。8月30日,高新張銅披露重大訴訟事項:興業銀行無錫分行、中國農業銀行張家港支行等13家銀行起訴高新張銅借款合同糾紛。巨額的債務對于高新張銅來說是“愁上添愁”,公司表示相關訴訟直接導致公司資金流轉不暢,影響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產銷量有較大幅度降低。除了上述銀行,據了解,當地法院還有其他起訴高新張銅的案件100余起。
而與銀行“交惡”的另一大問題是,銀行賬號被封之后,公司就連水電費都難以繳納,生產所需的正常資金流轉自然難上加難。
9月10日,當地一家貸款給高新張銅的銀行人士告訴記者,目前由當地銀監局牽頭,包括幾家債權銀行的主要負責人,專門成立了一個小組來協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具體的情況不方便透露。”她說。
在被逼債的同時,高新張銅卻又同時有大筆款項難以收回。7月9日,高新張銅發布公告稱,公司與江蘇張銅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下屬企業張家港市新天宏銅業有限公司、沐陽凱爾頓銅制品有限公司、江蘇大華實業投資有限公司、張家港市大華銅業有限公司因業務及資金往來等原因,截止2008年6月29日,形成其他應收款合計為2.533億元,并存在不能全額收回的風險。
如公司不能完全順利收回上述其他應收款,將進一步增加公司生產經營的資金壓力,進而對公司的未來經營產生不利影響。
這顯然是“雪上加霜”。
而關于高新張銅恐怕要破產的傳言也迅速流傳了開來。8月30日,高新張銅一度遭到推遲的半年報得以公布。根據中報,2008年上半年,高新張銅虧損額達9517萬元。公司表示,原材料電解銅價格持續波動、出口退稅率下調、人民幣持續升值,都是導致上半年虧損的原因。情況顯然不容樂觀。
但是,作為張家港市目前四家上市公司之一,高新張銅這個殼資源自然為當地政府所重視,而其第一大股東中國高新自然也不愿輕易放棄。多方出手,這場拯救行動又能否成功呢?
不過,高新張銅的高管們恐怕要先面對投資者的質問了。9月5日,高新張銅公告,公司將在9月12日舉行致歉說明會,就因公司在年度業績快報中披露2007年度未經審計的歸屬與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與年度報告中披露的經審計數據存在重大差異受到深交所處分事項向廣大投資者公開致歉。
至于散戶的態度,用時髦的話講,更多的是“道歉有用,要警察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