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陶與改革開放一起走過三十年,輝煌伴隨著坎坷。三十年發展,中國建陶已占世界陶瓷產量的半壁江山,中國建陶品牌也已在世界顯露崢嶸。
約三十年前,中國建陶引進第一條現代化生產線,彩釉磚耐磨磚馬賽克產品問世,以市場短缺時代之十年光陰成就無數創業英雄。再十年,中國經濟發展起步騰飛,市場猛烈需求再讓創業豪杰們嘗盡甜頭。又十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改革開放走進深水區,中國建陶企業競爭加劇,市場踏過供不應求階段,企業發展不再春風滿面。中國建陶發展陡然面對產能過盛,供大于求,清潔生產,能源短缺價格攀升等諸多難題。雖然如此,中國建陶企業發展的整體趨勢卻遵循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觀望行業中發展良好的企業,他們把握市場與經濟發展的脈搏,遵循市場規律,抓住機遇,迎頭而上,贏得輝煌。如拋光磚領域的新明珠,新中源,諾貝爾,專注于瓷片生產的順成陶瓷,專注于仿古磚生產的馬可波羅、金意陶。他們的成功,無一例外不是在品牌,渠道,產品,營銷,生產等方面具有過人的優勢。但不可否認,他們中間沒有出現一家年產值百億的企業,沒有出現一家中國五百強企業,沒有一家真正行業領袖笑傲世界領舞神州的企業。馬可波羅的品牌與文化經營令人稱贊,金意陶營銷創新讓人贊嘆,新明珠品牌戰略搶占風頭,新中源的渠道優勢讓人刮目,順成的產品開發穩健成功,如此成績卻不能成就百億門檻企業,不能成就中國五百強企業。三十年發展之后,我們需要靠什么再次提升,讓中國建陶企業真正從“大”變“強”?
三十年后,我們究竟該重視什么?
首先,真正的以人為本。世界企業經營教父杰克·韋爾奇曾經說過一句話,我不懂生產不懂設計,但我懂經營人,發揮人。企業真正的以人為本,就是要激發每一個企業人的工作潛能,而且保持長久和穩定。中國建陶行業的職業經理人跳槽不可謂不頻繁,個中原因多樣。但職業經理人與企業主戰略愿景不一致,企業主無法贏得職業經理人的“心”,職業經理人無法認同企業主的“魂”是關鍵。在中國乳制品行業,蒙牛是一家以“火箭”速度發展的企業,在企業創業的初期,蒙牛無資金,無設備,無市場,靠著中國乳制品行業幾顆最硬的腦袋(牛根生,李治國等)起家,實現了先市場,后生產的經營策略。蒙牛企業主牛根生堅信“財聚人散,財散人聚”,堅持要向下經營人“心”,而不是向上經營人“心”;蒙牛公司某員工因公殉職,牛根生每年春節帶著公司高層探望其無人贍養的老人并負擔起其子女上學費用。中國建陶行業亦有因公殉職的,但有幾人能如牛根生?大部分企業在面對此類情況時會一賠了之。流傳的海爾故事,某員工因病彌留之際,囑托家人死后再進海爾繞企業一周。海爾企業文化深入員工骨髓,焉有不成就大企業之理?中國建陶行業,以我個人淺見,沒有真正的以人為本,大家都在為了彼此的生存而存在,你為我打工,我為你發晌。前些天,本人與某南莊企業品牌副總經理聊天,得知企業不管培訓,不問過程,只問結果,你完成了任務便有待遇,完不成分文不取,你上刀山下火海與企業無關,試問這樣的企業能成就中國百強,世界百強嗎?不可否認,具有遠見卓識的企業主逐漸顯現,譬如行業經營相當成功的企業,如歐神諾,如金意陶等,但以人為本的真正落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二,真正重視并抓好管理。一個企業發展壯大,在完成創業初期的開拓階段之后,管理是企業不可逾越的門檻。中國建陶企業是否真正做好了管理呢,值得思考。管理的本質是什么,管理的規律是什么,管理的核心是什么,我們有沒有認真深入去研究。可以說,管理之痛制約著很多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我們先看看管理之亂將給企業帶來什么后果,先舉一個世界性的例子。巴林銀行是一家具有233年歷史的英國皇家銀行,其金牌職員利森是巴林銀行新加坡分行的經理。該職員既直接從事交易又擔任交易的負責人,私自設立88888賬戶,豪賭日經指數上漲,虧空10億美元。具有兩百多年歷史的企業毀于一個年輕的職員之手。一個人既參與操作又擔當監管,管理不善便是罪魁禍首。中國建陶企業有沒有如此切膚的管理之痛呢?雖然倒閉的中國建陶企業有之,但那或許會有更多的原因,當不會如巴林銀行之痛。但中國建陶企業大部分管理職責不分,監督不清,程序流程不清卻是不爭的事實。集權管理是中國建陶企業又一大特色,凡事基本上是老板說了算,談不上多少民主的決策,說不上多少分權與放權。人事管理,績效管理,組織架構不能或沒有真正的建立在科學的管理基礎之上,便讓中國建陶企業很難進一步發展壯大,做大做強。
第三,真正重視并做好產品。中國建陶企業經歷三十年的發展,以中國人的智慧,中國建陶人的聰明,營銷大戲不斷上演,文化大戲屢唱高調,服務舉措不斷翻新,但其根本,乃是我們的產品,一是品質,二是創新。中國建陶企業在世界找到了自己的感覺,譬如出口與日俱增,但沒有找到自己的自信,我們的產品更多的被貫以仿冒抄襲的嫌疑。世界并非不認同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只不過不認同中國建陶產品的文化。什么時候我們能超越世界同行,什么時候我們引領世界潮流,什么時候我們擁有自己的“博洛尼亞”陶瓷展,讓世界同行前來朝拜?如何才能完成上面所述超越,唯有以產品的創新,科技的創新。領舞世界需要過得硬的產品領先,風向中國亦需要可信的產品保障。無論品牌文化噱頭唱得有多高調,只要品質出現問題,便終究難逃市場的懲罰;無論營銷創新渠道耕耘多么出色,只要質量問題漏洞百出,便終究難逃被遺棄的命運。做好產品,保障品質是企業成為百年品牌的基礎更是保障。中國建陶企業發展到今天,我們真正投入了多少科研經費研發產品,我們究竟建立了多么嚴密的保障體系確保產品質量?或許,每一個欲成就百年企業的品牌都需要再次審慎視之,審慎對待。因為,消費者只有出于對產品本身性能特色的深深喜愛才會進而去喜愛這個品牌,喜愛這個品牌背后的文化。正如人們不會因為奔馳汽車的出現而喜歡奔馳,而是因奔馳性能的卓越而喜歡奔馳,奔馳汽車產品本身是成就奔馳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它營銷宣傳與品牌文化。我們,還是不能舍本逐末,老老實實做好產品,老老實實開發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產品才是正途,才是希望。正如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所言“發展才是硬道理”,對中國建陶企業而言,“產品才是硬道理”。
三十年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往哪里去成為人們探討的熱門話題。對中國建陶企業而言,發展往哪里走也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三十年之后,我們到底應該重視什么,我以為,便是要真正以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