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千呼萬喚,政府醞釀多時之后,日前,新一輪中國醫改方案《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終于浮出水面,距離上一輪醫改———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出臺,已過去整整11年。
人食五谷雜糧,難免遭遇大病小恙的風險,作為公民應當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醫療保障向來關乎民生大計。但在國內,看病貴、看病難乃多年來民怨頗多的社會問題之一。尤其隨著物價上漲,百姓醫療費用支出日益攀升,嚴重影響生活水平,制約了整體國民身體素質提高。盡管民眾呼吁醫療改革,但我國醫改業已進行20年,卻尚未找到行之有效的辦法根除看病貴、看病難頑疾,原因何在?
據了解,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減政放權和市場化改革,我國政府對醫療衛生所負的直接責任不斷減少,在衛生總費用中財政投入僅16-17%(大部分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國家75%,其他國家約50%,美國低于50%)。隨著衛生總費用擴張,增加醫療衛生投入的沉重負擔便落在消費者肩上。雖然上一輪醫改方案明確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要隨著經濟發展逐年增加,增幅不低于財政支出的增幅。但實際情況是,我國衛生總費用由1980年的143.2億元猛增至2006年的9843.3億元,增長68倍,同期政府和社會投入卻由78.8%降至50.7%。
此外,與大多數國家相比,我國私人自費醫療的比重嚴重偏高,完全依賴自費獲得醫療服務的人口比重同樣偏高。自費占比越高,獲得醫療服務對收入分配格局的依賴程度越高,收入較低和風險較高人群獲得醫療服務就越難,成為城市低收入人群與廣大農村看病貴、看病難的深層次原因。
回頭看本輪醫改方案的核心,是維護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公益性質,提出公眾基本用藥將由國家統一定價。其亮點包括:政府主導、傾向基層、全民覆蓋、均等化、公益性。
方案表明,醫改的最終目標———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將在10年內基本建成。為此,要進行“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四大體系建設。顯然,新醫改方案提出“政府埋單”的基本思路令人心動,是能讓民眾滿意的醫改方向,也是用理性思維逐步破解看病難、看病貴頑疾的務實舉措。
譬如,有關藥品藥價。回溯十年醫改,每次一有新動向都引起公眾極大關注,尤其藥價虛高頑疾。新醫改方案提出初建國家基本藥物制,實行招標定點生產或陽光采購,此舉將規范藥品生產,保障基本藥物供應,并將減少藥品流通中間環節,擠掉藥價中的一些水分。
同時,新方案提出要逐步改革以藥補醫的機制,切斷醫生、醫院與藥品銷售商間的利益鏈條,則能有效遏制醫生開“大處方”現象,提高合理用藥,減輕患者負擔。畢竟藥品也是一種商品,只有具備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才是消費者最值得信賴。
又如,有關財政投入。據悉,為保證新醫改進行,2008年中央財政在醫療衛生方面的投入將超過1100億元,其中包括去年中央財政預留的300億元資金,與上半年相比增幅高達25%。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將投入約120億元,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保障四個體系投入也將超過250億元,而專門用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安排將超過850億元。
顯然,政府主導體現了醫療公共性質的回歸。畢竟說到底,政府雖不可能解決有關醫藥衛生的所有問題,但也應在病有所醫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以解民眾后顧之憂。由此,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體現出對重點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更有助于民眾重拾醫改信心,而民眾的信心,亦是醫改最終能否成功的催化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