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面對如同坐“過山車”的國際油價,我國的石油市場卻波瀾不驚。近來,更是出現了一些事情,讓人看不透,尤其是我國民營油企,近來的日子反而更不好過,甚至到了生計維艱的地步。民營油企計劃狀告石油巨頭市場壟斷的消息,給我國的石油市場帶來了軒然大波。難道這僅僅是“壟斷”惹得禍?
表面上,這場糾紛的矛頭直接指向了我國石油市場的壟斷現象,民營油企試圖用《反壟斷法》這一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大有與壟斷之爭的嫌疑。可是,當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事情內在的矛盾遠比表象復雜的多。
石油并不是一件普通的商品,而是一種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關乎國家的安全。放眼全球,在全球石油資源日益緊缺的狀況下,石油的戰略地位決定了許多國家都對這個重要資源的控制逐步加強,而不是放松。在石油市場上,石油巨頭的影響力有目共睹,鮮少有控訴石油巨頭壟斷而成功的現象。法律專家指出:“我國的《反壟斷法》是針對競爭領域的壟斷行為,只要是屬于國家授權專營的,就不屬于《反壟斷法》適用的范疇。”事實上,石油行業競爭色彩極淡,受《反壟斷法》的約束也小。民營油企的困境,并不僅僅是我國石油市場上存在的壟斷現象所造成的。
還有什么原因導致了我國民營油企陷入當前的困境?業內人士認為:“年初民營油企大量倒閉是由于國際石油價格大幅攀升,國內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造成了價格倒掛,導致了民營油企的虧損,國家的補貼也僅僅針對石油巨頭。”國際油價的上升以及當前的石油定價機制應該是導致民營油企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那么,在當前國際石油價格已經跌破70美元的背景下,民營油企依然沒有脫困,又是為何?除了體制上的因素外,我們還應該看到,一些民營企業本身的操作風險,也為其當前的困境埋下了根源。
這還要從屢屢發生的“油荒”說起。雖然“油荒”的發生,對我國企業的正常運行和經濟的發展都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可是卻使得一些民營油企摸清了“逐利”的途徑,那就是拿到油后,并不急于銷售,而是囤積起來,以期政府上調成品油零售價格后出售,或者從“黑市”渠道出售,以獲得最大利潤。據了解,民營油企的倉儲能力很強,靠倒油賺取利潤的不在少數。這種經營策略必然會冒很大的風險,也是基于對成品油價格上漲的預期來操作的。這種行為反過來也推動了“油荒”的加劇,給石油市場帶來不利影響。
當前,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帶來了對全球經濟運行的信心受損,全球經濟的下滑帶來了石油需求預期的減少,國際石油價格出現下跌,國際市場油價下跌的影響已經延伸到國內,國內成品油批發價格不斷走低,當初“油荒”時高價囤積大量成品油的許多民營油企被套牢,日子自然不會好過。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的石油市場被石油巨頭三分天下的格局,以及當前成品油存在的體制性因素,擠壓了民營油企生存的空間,但是僅僅把矛頭指向壟斷并不能解決問題。體制性的因素并不會在短時期內得到解決。簡單地強調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接軌而不采取綜合配套措施,不培育完善的石油市場,規范相關企業的行為,難以推進市場公平競爭的發展。民營油企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點,只有從自身做起,尋求其他替代之路才是理性之策。
對于我國政府來講,石油巨頭的絕對壟斷地位,對于提高石油行業的效率,促進石油市場公平競爭的發展存在諸多不利的方面。我國政府推進能源機制改革的方向是明確的,引入競爭將是石油市場體制改革的前進方向。近年來我國政府在這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在一些領域降低了民營油企市場準入門檻,但是仍然艱冰難破,因此只有繼續從政策上給予引導,擴大民營油企生存的空間,降低民營油企的準入門檻,培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才能真正促進我國石油市場健康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