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酸梅湯已經憑借著美味、健康的特點迅速風靡全國,無論是火鍋烤肉店里,還是大街小巷之中,皆可看見酸梅湯的身影,而北京、上海、西安、臺灣等不少地方也都將酸梅湯作為自己的獨有的傳統特產來加以宣傳。一時間,酸梅湯的出身也因此頗增添了幾分神秘味道。
酸梅湯之所以能如此長盛不衰,被各地人民認可為本地特產,究其主要原因不僅因為酸梅湯口味醇厚,色香味俱佳,還源于酸梅湯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天然堿性飲品。酸梅湯以烏梅、山楂等原料經熬制而成,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微量元素和粗纖維等對人體非常有益的營養物質,可以促使人體加快新陳代謝,有效去除腸胃中積存的油膩,日常飲用具有去油解膩的保健作用。因此,酸梅湯也日益為飽受油膩體質困擾的現代人所重視,出現多個酸梅湯“原產地”也就不足為奇了。那么,到底哪里才是酸梅湯的發源地呢?這就要從酸梅湯的發展史說起了。
酸梅湯要算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飲品之一,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被稱之為“士貢梅煎”的酸梅湯的雛形。等到了宋代,“鹵梅水”這種梅汁飲料在集市上已經非常風行了。而在元明代,不僅有了“梅湯”這一正式名稱,更細分為“白梅湯”、“醍醐湯”和“梅蘇湯”等等。其中,“梅蘇湯”和“醍醐湯”就是以烏梅為主要原料制作的,極為接近現在的酸梅湯。雖然烏梅作湯飲在明代越來越普遍,但直到清代乾隆年間酸梅湯才真正的被定型定名。
既然酸梅湯歷史如此悠久,那為什么直到清代才真正成型呢?經過歷史學家考證,這和清代統治者滿族人的飲食習慣大有關系。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民族,因為喜吃高熱油膩的肉食來抵御寒冷,從而發明了酸湯子這種可以解除油膩的滿族食品。當清兵入關后,酸湯子也就被帶到了北京城。但是北京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并沒有東北那樣寒冷,因而無法消耗含糖量較高的酸湯子,加之皇室生活錦衣玉食,再飲用酸湯子反而危害身體健康。因此乾隆帝下令御茶房重新調制出一款飲品作為皇室日常飲用。御茶坊經過一番研究后,終于在梅湯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加入了山楂等上等原料精心熬制,終于調制出了現代飲用的這種酸梅湯。
據史料記載,酸梅湯在清代經御膳房改進配料和工藝后,成為了宮廷御用飲品,得到了歷代皇室的喜愛,被譽為“清宮異寶御制酸梅湯”,無論是乾隆還是慈禧都以酸梅湯作為日常保健飲品來去油解膩、美容養顏。后來,北京老字號九龍齋的創始人在道光年間將以皇室秘方熬制的酸梅湯傳入京城民間,受到京城老百姓的熱烈歡迎。竹枝詞就這樣贊道:“止渴梅湯冰鎮久,馳名無過九條龍”,九龍齋酸梅湯由此得到 “京都第一酸梅湯”的美譽。由此可見,文化古都北京才是傳統名飲酸梅湯的真正發源地,而酸梅湯也正是從北京走向全國各地,開枝散葉、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