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樓市的問題由來已久,本身價值與價格的巨大背離,就為樓市的危機買下了伏筆。近日,美國政府正式將房利美和房地美收歸國有,以期緩解當前整個金融體系面臨的巨大風險。這無疑給中國房地產的“救市”爭論提供了新的薪柴。不少人的疑問:美國人都出手了,我們怎么辦?
三個月以前,地產商們就有呼聲要求政府放松銀根,并戲謔的拉“豬堅強”當形象代言。這被視為中國房地產要求“救市”的信號。之前,他們說得最多的是,住房是剛性需求,房價不能不漲。
這一信號至今未得到中央政府的回應,但是各省市卻逐漸忙活起來。最近的例子是,河南省宣布,從9月1日起,居民購買首套自住商品房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的,首付款繳納比例可由30%降到20%;購買普通商品房的,可按一定比例減免房地產交易契稅。
錯過時機論
經濟學家、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趙曉
“救市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房地產行業的“病”已經如山般倒來,此時救市政策出臺,其效果也只能如抽絲般慢慢顯現出來。政府應有更大力度的救市動作,如將存款準備金利率下調至10%之內,摒棄當前小步慢走的節奏,大刀闊斧的下調貸款利率。”
四方聯達董事長 楊少鋒
“購房契稅稅率下調至1%,對于北京的房地產市場來說,實際作用并不大,但是政策的救市信號已經充分顯現出來了。現在的房地產市場比作一個身患重癥的病人,政府出臺政策就是給房地產開藥方,如果開的藥房要3到5個月才能生效,那對于房地產市場是沒有什么意義的。 現在的房市需要大規模的輸血,政府必須救房地產市場,而不是救個別的房地產企業;政府必須救樓市,而非樓價。”
促進成交論
北師大教授 董藩
“目前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導致政府方面不得不推出一系列的救市政策,房地產相關產業鏈受不利牽連,地方財政收入遭到嚴重影響等等都促使新政策的形成。新政的推出最重要的問題是可以改變老百姓對房地產市場的預期。”
廣東省社科院科學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鄭奮明
“中國的房價收入比太高,房地產市場的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大部分消費者買不起房子,房價太高是造成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的根本原因。目前的房價仍然偏高,即使降價出售,房地產商也仍然有利可圖,只要房價合理了,交易量就會上升,資金就可以回收。
應該更多地從民生的角度看待房地產市場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從穩定金融的角度,保持政府去年9.27政策的方向直至房地產價格回歸合理區間。這些措施也不等同于救市措施,如果此時出臺救市措施并不合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