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食物安全中心10月28日公布的最新一輪化驗結果顯示,湖北生產的雞蛋樣本含有“三聚氰胺”的含量,超過法定的標準。此前,大連韓偉公司的“佳之選”雞蛋也在香港被檢出三聚氰胺含量超標。
初聞之下,的確讓人震驚。畢竟,雞蛋的生產不涉及到諸多加工環節,三聚氰胺何以出現?但是,稍有細思即會想到,家禽喂養的過程中可能已經有了三聚氰胺的隱患。早前,美國曾檢測出從中國進口的狗糧含有過量三聚氰胺;此次問題雞蛋出現后,香港已開始安排肉禽類食品進行相關檢測。
不同于往日,此次食品安全問題長時間成為媒體的核心議題,究其原因,一則事關民眾身心健康,影響甚大;二則整個食品鏈條已被觸動,食品安全問題也由單純的制成品直抵食品原料領域,波及面甚廣。而以前,不管是蘇丹紅事件還是阜陽奶粉事件,都只涉及具體的食品。
雖然“奶粉事件”已快平息,但由于整個食品鏈條都被觸動,食品安全問題仍然擺在民眾面前。也因如此,消費信心的重建尚有困難,無法一蹴而就。在此情況下,如果延續“奶粉事件”的觀察、整治思路,我們仍將落于既往問題食品的“周期律”里。因此,完整的、系統的摸清“三聚氰胺事件”整個鏈條已是必須的,這也是徹底結束該事件的最基礎的一步。
問題雞蛋的出現,不是什么“奶粉事件”的后續反應。但是,在諸多食品事件中,問題的根源還沒有成為關注的焦點,完善而全面的食品檢測機制以及檢測標準,尚待出現。
我們相信,“三聚氰胺事件”確實需要系統而觀,各個食品安全事件需要放置于食品源頭領域綜合審視,摸清整個鏈條。“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問題解決方式,恐成效難彰。鑒于“三聚氰胺事件”不斷蔓延的性質,我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將“三聚氰胺事件”的整個鏈條調查清楚,還原其清晰的面目,并通過信息公開,讓民眾了解到該事件完整的信息圖景。而且,在此基礎上,通過更為系統的檢測機制與檢測標準,讓潛在的問題食品盡可能都被發現,悉數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