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在經歷了較長時期的降價之后,幾乎呈現了探底價,但買車的人卻不為所動,車市依然疲軟。可是近來,有配件經銷商和修理廠提出這樣一個概念:汽車生產企業巧妙地轉嫁了風險,靠配件獲取更多的利潤。相比買車,車主對于零部件和售后服務的需求則更顯必須性。
無論這一說法是否準確,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是,車主每年的用車成本增加了千元以上。要么練好本事減少事故發生,要么靠技巧降低配件磨損,總之,用車已成為一門需要修煉的學問。
A.整車價格連續走低
雖然近段時間,原材料價格出現了回落,尤其鋼鐵價格跌得很快,但從較長的一個趨勢看,原材料包括人員成本都是上升的。按此推理,整車價格也得上漲,如同面粉漲價,包子或者漲價或者縮身。但是,整車價格監測表明,今年以來,中級車、高級車、豪華車價格都有0.1%-0.3%的下跌。如,比亞迪F3白金版官方價格下調2.6%,福美來2的官方價格下調2%,寶來、賽拉圖、捷達、騏達、福克斯等多款車型價格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最終促使中級車零售價格指數下降0.3%。上汽榮威、寶馬3系、MG7等大多數車型以持續大幅降價應對競爭激烈的市場,奧迪A6L、奔馳E級、克萊斯勒300C等車型的終端價格都下調了0.1%-0.8%。
面對這種反常,廠家的解釋是多向控制整車成本。其實,在經銷商眼中,這是無奈之舉。因為庫存增加會影響資金流動最終將關系到企業存亡,而銷售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面對數月的市場疲軟和消費者依舊濃厚的觀望情緒,想要多賣車就得壓低價格,這也是整車連連走低的原因之一。
B.配件卻在悄然漲價
整車價格下調是看得到的趨勢,另一種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配件價格的上漲。就在今年4月,潤滑油、鋼鐵配件來了一次集體漲價,漲幅約在10%-20%不等。而就在前不久,漲價風波又起。
在杭州汽車城配件市場里,近段時間,潤滑油普遍漲幅達5%-10%。殼牌涉及汽機油、柴機油、摩托車機油的全線潤滑油都漲了5%-6%,有傳言說,與成本上漲相比,漲價部分只是其60%,所以不排除在未來較短時間內再度漲價。而從9月1日起,雪鐵戈的潤滑油產品、埃克森美孚的潤滑油都上漲了18%。這還不是最高漲幅。從目前來看,嘉實多的漲價幅度最大、漲價次數也最多,繼6月中旬調價后,8月初再次將所有車用潤滑油和工業用潤滑油及輔助產品價格上調了26%。
“每次拿貨,批發商都說‘漲價了、漲價了’,拿貨價也確實一次比一次高。”潤滑油經營戶丁小姐透露。另外,常用的機油上漲20%,防凍液上漲30%-50%。除了潤滑油,易損品的價格變動也十分明顯。近幾天價格變動最明顯的要屬輪胎。雖然在今年3月時,普利斯通對旗下輪胎產品作了價格調整,但9月初轎車輪胎價格又上調了7%-10%。固特異、鄧祿普包括轎車在內的所有輪胎全面上調10%,米其林、回力、百路馳都有3%-7%的漲價,看看這些品牌就知道,市面上幾乎半數以上的轎車品牌用戶都會受到影響,加上今年初韓泰、橫濱、錦湖等品牌已經漲價,幾乎是把轎車品牌一網打盡。
這樣聲勢浩大的“漲”勢,不得不讓人懷疑,4月的集體漲價風波將再次顯現。4月時鐵價大漲導致覆蓋件等配件集體上調,問起專營各類汽車配件的浙江金通汽配城的經營戶,更是齊刷刷地回答:“漲!”
最能明顯感覺配件價格上漲的是一些小型的修理廠。中亞汽修市場經營戶劉云對大眾車配件上調了如指掌:首先是全鐵配件漲了,比如空調泵等一些支架類產品,每根支架貴了5元,漲幅為10%。其次,常用件、易損件漲了。水箱貴了5元,漲幅8%左右;玻璃升降器貴了4元,漲幅10%;捷達車的發電機、離合器三件套各漲25%;POLO引擎蓋原價300元出頭,現在要370元。“平均下來,我們對維修車輛收費多了15%左右。”劉云表示。
C.曲線漲價是廠家巧妙轉嫁風險?
“這種曲線漲價明顯是廠家在轉嫁成本壓力。”在配件經銷商眼中,這似乎是一臺早已設計了劇情的好戲。“整車價格走低后,廠家的庫存矛盾緩解,擁有更多周轉資金肯定對廠家有利。而買車的人越多,享用售后服務的人也越多。廠家悄然將配件價格提高,更多利潤由此而來,要知道配件銷售價格的漲幅遠超過了原材料的漲幅。”金通汽配城奇瑞配件經銷商認為。
加之,編排好的劇情中間出現了差池——進入6月后汽車銷售一度滯緩,庫存壓力大到爆棚,廠家不得不再度降低價格甚至虧本賣車來周轉資金——這樣一來,已經開著他們車子的老車主就成了生財之道。甚至有經銷商坦言,售后成了唯一賺錢、唯一能養活4S店的部門。據了解,售后服務市場正逐漸成為車商們攫取利潤彌補損失的重要途徑之一。某4S店維修經理透露,汽車生產逐年規模化、國產化,按理汽車零部件價格應以每年10%的幅度下降。但實際上,多數品牌都是依靠價格戰迅速占領市場,然后享受零部件更換和服務市場。“一輛車零件拆著賣相當于兩部車總價”這句話已在業內流傳很久。“相對于賣車,車主對于零部件和售后服務的需求則更顯必須性,這也是修理廠生存之道。”劉云一語道破。
D.車主每年多掏千元
馮先生數月前剛購買了一輛二手POLO,買來時車輛已經行駛七萬多公里,而在他手里的幾個月,車子就狀況百出。“剛考出駕照就買了車,頭一個禮拜就撞了,換了保險杠和引擎蓋,比以前多掏了100多元。后來駕駛室玻璃不會升降了,換個升降器都要比以前多掏幾元錢。前幾天,ABS的警示燈亮了,去檢查說需更換一個泵,要7000多元。”馮先生剛有了車,就已經體會到買車容易養車難了。
其實,隨著配件價格的上升,用車成本會大幅提高。鋼鐵價格上漲、油價上漲牽動一系列產品可能提價,據保守估計,每年的用車成本可能增加千元,對汽車依賴越大的車主支付的費用也越多。
“保險也不能完全抵御漲價帶來的壓力。”從保險公司了解到,各保險公司通常是由省公司統一下發參考價,再由各地保險分公司與汽車經銷商簽訂汽車維修價格協議,協議價格在一年內保持不變。“如果這一年內汽車廠家或車商私自漲價,保險公司仍會按照原來簽訂的價格結算,差額最終由車主被動承擔。”保險業務員表示。
對于私家車主來說,出事故后的維修成本增加還不是最主要的,愛車的保養成本增加更多。“潤滑油、機油、防凍液這種幾乎每年或每次保養都要更換的物品,又不在保險之列,費用全由車主承擔。”已經過了免費保養期的豐田車主王小姐擔心:“汽車銷售利潤不斷縮小,為了緩解原材料成本壓力,不排除會有更多產品加入提價行列,也不排除將來人工成本也要增加,工時費開支加大。”
在“漲”聲中,精明的車主開始謀求出路——科學用車,不僅要減少事故,還要盡量減少磨損。目前,論壇里的用車心得、使用技巧都是車主們相互傳閱的熱門資料。業內人士提醒,首先車子在保險之前要進行詳細咨詢,險種盡量保全,以便事故后將自付部分降到最低。其次,要學會給車子做行駛檔案,哪些配件何時保養、更換要有時刻表,不要隨便聽信推銷人員的話,做不必要的更換。再者,合理安排車輛的使用,學會正確用車,減緩配件磨損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