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財經
根據京都天華(全球第五大會計師事務所)2012《國際商業問卷調查報告》顯示,2012年有并購意愿的中國企業中,有26%表示希望以海外并購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
劉東東認為,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如何將自身的競爭力輸出到全球市場將成為中國企業最緊迫的問題。劉東東預計,隨著企業管理能力的提高與企業自身國際化的要求,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意愿會保持上升趨勢。
《新財經》:中國企業的并購意愿,國內并購還是遠超海外并購,為什么?
劉東東:一方面,境內企業管理水平與國際經驗欠缺,多數企業尚不具備國際并購與整合能力;相比之下,本土企業對國內環境更加了解,多數內地企業更希望以境內并購的方式進行擴張。
另一方面,中國作為全球經濟發展最為穩定的區域之一,國內市場為部分企業提供了較好的生存空間,所以大多數中國企業認為,境內并購在目前仍為最主要的市場擴張戰略。
《新財經》:中企海外并購有何新趨勢?
劉東東:目前,來自于歐洲的股權轉讓案增多。從我們觀察的情況來看,我國企業海外并購的重點已不局限于能源與礦產資源領域,開始向制造與消費行業拓展。擁有技術、品牌與銷售渠道的歐洲中小型企業正在成為中國民營企業海外并購的首選。這類目標企業多數是家族式企業,具有清晰的股權結構。在收購談判過程中,雙方就交易結構與交易價款更容易達成一致。
《新財經》:盡管赴歐并購充滿機遇,但其蘊藏的風險不可忽視,欲進行海外并購的企業應從哪些方面控制并購風險?
劉東東:第一,選擇有國際經驗的中介團隊參與從并購目標選擇、盡職調查、估值、談判到交易后整合的各個環節。第二,企業在海外并購前一定要有明確的戰略,對自己以及收購目標有準確的認識,正確評估自身實力,避免收購過度透支。
第三,選擇適當的戰略合作伙伴,利用合作伙伴豐富的國際經驗,有效控制交易風險。在中聯重科收購意大利CIFA與三一重工收購普茨邁斯特等跨國并購案中都可以看到PE的身影。熟悉并購交易以及擁有大型企業管理經驗的產業基金,能夠有效彌補缺乏海外并購與整合經驗企業的短板。
第四,對收購目標所在國的政策、法規與文化背景不熟悉,不能有效地本土化是企業在并購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風險。我們建議,收購前企業應該對收購目標的整合難度進行詳細評估,判斷整合的成本與風險。
《新財經》:企業如何選擇中介機構為其服務?
劉東東:近幾年,隨著跨境并購案數量的增多,全球化與網絡化已經成為并購交易中介服務的特點,中介服務需具備能力,有效地幫助缺乏國際并購經驗的內地企業降低內耗。我們在協助一家大型企業到南美收購礦產資源時,就充分體現了我們的國際網絡優勢。
會計師事務所向企業提供從交易目標搜索、可行性研究、商務及財稅盡職調查、估值、交易談判、交易結構設計到并購后整合的相關工作。會計師事務所熟悉國內企業的收購需求與決策過程;更熟悉收購目標國的文化與企業特點,有利于幫助收購主體規避潛在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