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初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羅冰生有關“鋼材期貨的出臺時間被確定在奧運會之后,2008年年底之前”的講話,一度使得已在電子交易市場上摩拳擦掌多年的鋼鐵貿易商熱血沸騰,而上海中期等期貨公司也由此加快了對這些深受“準期貨”鋼材電子盤熏陶的未來客戶的開發。
上月19日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CME Group)在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年初上市鋼坯期貨之后又推出現金結算的熱軋卷板期貨,更讓國內鋼鐵貿易商因上海期貨交易所(下稱“上期所”)將于上月底公布鋼材期貨上市時間表的一則業內傳言而望眼欲穿。
事實上,7月底國內鋼材市場開始經歷一輪前所未有的深幅下跌行情,國慶長假后更出現疾風暴雨般的驟跌。國內交易規模最大的鋼材中遠期電子交易市場——上海大宗鋼鐵電子交易中心(SSEC)的行情數據顯示,其螺紋鋼、熱卷板三個月遠期合約的成交價,分別自5月中旬、7月上旬創下的歷史高點每噸5600多元狂跌至上周每噸2600多元的低谷。
由于上周國家公布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僅新增鐵路投資可估計每年至少需要多消耗1500萬至1800萬噸的鋼材,加之下月1日起將取消部分鋼材的出口關稅,止跌回升的SSEC各鋼材合約的成交價目前已穩定在每噸3100元左右。
“近期的暴跌,已讓整個鋼鐵流通行業很受傷。”這是上海舜業鋼鐵集團總裁薛長江在上周末會議上的公開感嘆。因前期鋼材庫存較大而受傷至深的一些貿易商甚至宣稱已對行情“慘不忍睹”,不再想分析什么價格趨勢了。
其實,中國的鋼鐵流通行業數量多而集中度低,而定價機制又是以大鋼廠為主導,且經營模式基本上都是用現款買進,然后分級賒銷,資金需求大,故鋼材價格暴跌之時貿易商對規避存貨跌價風險的需要尤其強烈。而受嚴格監管更具透明性、代表性的鋼材期貨,顯然更受貿易商的歡迎。
但上期所醞釀多年的鋼材期貨卻至今沒有上市時間表。也因此,不難理解因國家整頓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而一度消沉的SSEC為何能在國慶后重新煥發勃勃生機。年初日成交量曾低迷至不足10萬噸的SSEC,如今已穩定在30萬噸以上,雖然還不及當年高峰時的一半水平。
有意思的是,雖然不少業內專家均認同屬于市場體系不同層次的鋼材期貨與電子交易,可由良性競爭而實現互補互動,但也有上海實美鋼鐵電子交易市場的總經理顏毅公開表示擔憂:因不同品種、規格的鋼材難以標準化、各地價格的區域性導致異地升貼水難以確定等問題,實物交割的鋼材期貨的前景恐難以看好。
北京蘭格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長慶則在上述會議上表示,其旗下的電子交易市場(環渤海鋼鐵交易網)在國慶節后價格大幅波動時無一例穿倉事件發生,這“得益”于商務部要求電子市場保證金比率不得低于20%的硬性規定。故他認為電子市場的高保證金要求這一“弱勢”,反而因這波行情顯示出其相對低保證金要求的未來鋼材期貨交易具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