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千人計劃”已引進各領域高端人才2263名,其中490人云集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占全國總人數的21.7%。每一天,他們都在這里上演著動人心弦、鮮為人知的創新創業故事。
世界上還有多少石油?似乎沒人能清晰地回答這個問題。可以確定的是,“石油危機”、“石油戰爭”等字眼,早已讓人們習慣石油幾近耗盡的說法。來看這樣兩組數據——
世界油氣資源的平均采收率是30%左右,即對于一個已發現的油氣田,目前人們只從中采出30%左右的油氣,剩下的70%則由于諸如技術和經濟等原因難以采到。國內除大慶外,許多油氣田的采收率仍然長期處于30%以下的低水平;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對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提高原油采收率勢在必行,且具有較大的潛力空間。
如果通過技術創新將國內的油氣可采儲量提高一個百分點,能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以中石油為例:其全國的采收率水平提高1%,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相當于該公司此前一年的總產值。
劉威所做的就是這樣一項技術。針對我國多數油田陸相沉積的特點和越來越復雜的地質條件,他在探索提高采收率的新技術。他將依附在石頭縫中的黏稠的石油,比作衣服上的油污,很難洗得一塵不染。而為了能夠“驅逐”更多的“剩余油漬”,各國都在致力于研發一種石油“洗衣粉”。
2007年8月,劉威放棄美國的高薪崗位,回國創辦了北京默凱斯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一家為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提供自主創新技術方法及咨詢服務的企業。對地下油藏的精細描述、數值模擬、動態預測是它的三個核心技術面,整合這三個核心技術面就可以提高采收率。
一位院士曾公開表示,盡管人們對于登天的關注遠遠多于入地,但就技術而言,入地比登天還難。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石油勘探和開發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所研究的對象異常復雜。從技術層面來說,如何發現資源,準確地描述地下復雜的地質和流體,并進行有效的開采,是石油領域一直以來的難題。和其他領域不同的是:研制實物可以重復性地進行物理實驗,但是油氣資源是一次性的,一旦開采不當,就會造成破壞性開采或者毀滅性開采。
換句話說,誰對地下的描述更為準確,并進行相應的油藏開發模擬實驗、制定優化的開發模式,誰就能開采到更多的石油。
為了能夠更好地認識神秘莫測的地下世界,劉威為勘探開采地下資源安上了“千里眼”:像三維游戲一樣,能夠用虛擬的系統,將地下的情況仿真再現。由他及其團隊一手打造的“勘探數據綜合解釋軟件平臺”和“油氣數值模擬仿真系統”就是這雙“千里眼”。
與此同時,默凱斯還為中國石油的全球化發展戰略和建設海外大慶的目標搭建了勘探開發生產數據管理平臺。從勘探生產情況,到能源的戰略性需求,再到企業走出去獲得一些國外優良資源的可行性研究,它為中國石油企業建設了一個全球性的、專業化的實時勘探開發信息共享平臺。
在不少油氣專家看來,數據管理系統正發揮著類似于專業性門戶網站的作用,對于中國石油的專業狀況,比如勘探、開采、生產,需要實現實時的掌控。從默凱斯研發的這套平臺的表現形式來看,就像一個三維立體導航的Google地圖。進入平臺后,從地面到地下,石油工程師對其在全世界涉及的資源都能夠有一個全面、直觀、及時的專業認識。
技術的過硬給劉威帶來了不小的回報。如今的默凱斯已經擁有了油氣藏勘探、開發解釋核心技術,劉威的“殺手锏”——仿真模擬平臺,是迄今為止定量預測投資、評價開發方案和提高油氣采收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公司的發展速度也異常迅猛,在短短數年內,年收入達到剛成立時的6倍。
早在1998年,劉威就開始暢想回國創業的前景了,直到2007年正式回國。在這期間,他一直在進行技術上的儲備。
“回國創業并不是腦子一熱就可以的”。在國外打拼15年,劉威從最基層做起,一步步走來,直到最后成為一個500強企業的技術顧問。長期經驗和技術的積淀,或多或少讓他多了一份回國創業的資本。
然而,劉威在創業的過程中發現,在一些方面,現實與設想相去甚遠,甚至是“顛覆性的”。
作為中組部第七批“千人計劃”引進的高級人才和一名技術性的管理者,劉威從未在技術層面擔心過,但他知道:作為企業,尤其是冠之以創新之名的企業,絕不能單純依靠技術。
不同于大眾的市場化產業,默凱斯始終需要和政府部門、大型國企打交道,這對社會關系、人脈以及交往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考驗。然而,劉威回國后發現,這一“心悸”完全是“杞人憂天”,國企對核心技術的渴求讓人“始料不及”。
“只要你有核心技術,能夠為中國的石油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就不缺乏市場。”默凱斯正在為中國石油業“排憂解難”,近期幫助中海油將泥漿脈沖數據傳輸速率從每秒2比特提升至4比特,短時間內就達到該方面國內的最高水平,帶來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出乎劉威意料的不僅于此。在他原有的印象中,中國是人口大國,而創業的發起地——中關村,不僅位居“皇城根下”,更是毗鄰清華、北大等中國一流學府,理應人才輩出,營造技術團隊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現實卻是,“優秀的人才可遇而不可求,目前,人才的短缺已成為制約默凱斯發展的瓶頸。”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雖然印象與現實大相徑庭,但經過幾年的摸索,劉威對國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國內對能源已經達到“如饑似渴”的程度——就連一些非常規的、開采難度非常大的,甚至是原本不太具有經濟開采價值的資源都已列上能源發展的戰略,這對新技術的需求將日益增長。
有朋友覺得劉威回國有些“晚點”,也錯過了國內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時光。劉威卻覺得適當其時——進入21世紀,能源技術正面臨著更新換代的過程,模擬仿真系統也迎來了絕佳的發展良機,世界各國紛紛啟動了新一代油藏數值模擬技術的研發,這讓大家又回到同一起跑線,為中國進入技術領先軍團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國外公司有歷史包袱,長期以來,產品都在世界上處于優勢地位,這讓它們更新換代的跨度和步伐有所束縛。”劉威甚至覺得,在新的時機面前,中國是有優勢的:目前國家對創新技術的支持力度史無前例:“新一代油藏數值模擬技術”在“十一五”期間已成為國家重大專項的研究子課題。同時從國家到地方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業提供優惠條件,產學研的合力效應,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等因素,為發展自主的創新技術奠定了極好的條件。
在機遇面前,劉威希望打造出一個立足中國、面向全球的石油服務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