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的關鍵字是“限”,然而“限塑”四年,成效卻不盡如人意,這其中折射出的問題引人深思。在幾天的采訪過程中,記者接觸到了很多消費者、管理部門以及業內人士,對于“限塑令”的未來健康發展之路,他們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建議一:斬斷源頭
“不讓使用超薄塑料袋,就別讓企業生產。控制住源頭是關鍵。”于女士認為,“沒有生產,就沒有銷售”,從源頭上打擊違規生產廠家才是治本之舉。于女士覺得,不管如何加強流通環節監督管理,只要老百姓有使用需求存在,想徹底“斷掉”超薄塑料袋的使用就很難。因此,直接斷掉源頭,才能“一了百了”。我市沒有超薄塑料袋的生產企業,就該想辦法斷掉批發單位的“源頭”,加大檢查力度,一旦發現批發超薄塑料袋,嚴懲不貸。
建議二:健全機制
在長期監管工作中,工商執法人員的“一線感觸”很有說服力。普蘭店市工商局有關人員主動聯系記者,闡述他們的觀點:完善監管機制,用執法促守法是當前推動“限塑”工作的當務之急。針對地區監管不平衡、部門協作不力的問題,各相關部門應依照相關法規制度,各司其職,嚴格執法,形成監管合力。應建立案件通報制度,這既包括部門間互通信息,也包括異地間的工作協調,使“限塑”做到監管一盤棋,覆蓋全社會。此外,要重視廢舊塑料的回收、再生利用環節監管,防止醫療垃圾等存在極大安全隱患的原料生產塑料袋。還應充分發揮市場主辦方的積極作用,加大對市場主辦方的監督檢查和執法力度,引導、督促其加強日常管理,提升綜合監管效能。
建議三:提高意識
在“限塑令”實施之初,很多老百姓都準備好了環保袋,但時間一長,發現許多市場仍然提供超薄塑料袋,于是又紛紛將環保袋束之高閣。可見,老百姓其實還是有環保意識的,但意識并不強。吳女士認為,“限塑”的根本目的是減少使用塑料袋,即使是合格的塑料袋也要盡量少用。除了應加大宣傳力度,鼓勵群眾自備環保袋購物外,還應該通過各種方法,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自覺抵制不合格塑料袋的良好氛圍。
建議四:研發新品
有業內人士認為,“限塑”的最終目標是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量,從而達到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目標。塑料袋之所以被群眾樂于使用,是因為其方便性,要在滿足方便性的同時做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推出替代品勢在必行。建議政府對生產企業盡快出臺優惠政策,加大科研和資金投入力度,生產出更多符合環保要求、低成本、新型材料的替代品。
【編后】
塑料袋已經存在百余年,功過各半,在為人們提供方便的同時,也對資源環境造成了沉重負擔。
“限塑令”頒布四年,優劣各半,大型超市商場基本實現“限塑”,但集貿市場執行情況卻很不理想。
連日來,我們在這組系列報道中不斷對“限塑令”提出質疑,目的是呼吁“限塑令”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時,突破更大的瓶頸,“限”到實處,“限”出實效。希望本報這“四問”,會對促進“限塑令”的良性發展起到微薄之力,也希望當我們迎來“限塑令”實行第五年之時,“限塑令”能夠揚眉吐氣,不再“限”得如此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