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開始,整個醫藥行業面臨成本持續上漲的壓力。去年8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雖然我國醫藥工業經濟效益大幅回升,但上游原輔材料成本上漲等因素對醫藥行業持續發展的影響值得關注。2008年,這種趨勢正在加劇。
一開始是中藥原材料隨農產品價格猛漲,化學藥的基本化工原料、輔料的價格也全線上升。今年以來,藥品外包裝價格突然大幅飆升,且仍在漲價中;諸多醫用包裝材料如紙質藥包材、明膠空心膠囊、藥用丁基膠塞和藥用玻璃管等價格均呈上漲態勢。
從目前情況看,這一輪漲價浪潮并不會在短期內結束,由此可以斷定,成本上漲將是影響今年醫藥產業運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醫藥企業進入高成本時代。而高成本壓力作用于醫藥產業鏈,將會帶來諸多方面的影響。
第一,藥品價格倒掛現象將更為突出。對于一些利潤空間有限的藥品而言,如果定價部門不能及時調整零售價以及中標采購價,隨著成本的升高,企業生產的這些品種很可能因無利或虧損而停產,這樣一來,容易造成某些急需藥品的臨床短缺。去年以來,人血白蛋白等部分血液制品的緊缺,就與價格倒掛有很大關聯。
第二,終端頻繁提價。以片仔癀為例,去年底,片仔癀的國內銷售出廠價由原來的150元/粒調高至180元/粒。這一現象并不是個別,在藥品原輔料價格不斷上漲、運輸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品牌藥為了給商業渠道留下足夠的利潤空間,紛紛號召終端提高零售價。
第三,普藥進一步微利化。高成本影響最大的是原本價格空間有限的普藥品種。那些單純以普藥銷售為主的企業,將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甚至由此引發整個普藥市場的重新洗牌。
對于創新藥物或進口藥物,由于產品定價較高,相較于價格低、數量多的普通藥品而言,則具有較高的抗原料漲價能力。
普藥企業面臨過大壓力,其根源還在于創新能力不足、普藥產品產能過剩,這同時也暴露出目前國內多數企業單純依靠價格競爭謀求生存的弊端。創新能力差的企業抗壓能力弱,很容易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