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和對岸競爭廠牽手,璨圓董事長簡奉任給自己半年時間拚出合作成效。
2012年11月12日中國磊晶龍頭三安光電以新臺幣23.5億元入股璨圓,取得一9.9%的股權,成為兩岸首宗LED合資案。這不僅是LED業的第一遭,也是陸資來臺金額最大的單筆投資案。
一個資本額才48億元企業,為何寧愿背負著恐會讓陸資得到臺灣LED關鍵技術的質疑,也要成就這宗合作案?
三安加上璨圓的產能已經直逼全球產能排名前三大晶元光電(以下簡稱晶電),身為晶電副董事長與國內最大磊晶封裝廠億光電子董事長葉寅夫對此合作質疑連連,“它(璨圓)已經到中國大陸投資擴產,產能利用率都沒滿,看不到他們合作的理由。”葉寅夫認為,三安獲利多半來自中國政府補貼,還大舉挖角晶電百名人才,為何璨圓不選與晶電合作,寧愿牽起對岸的手?
找客戶合作沒利基被建議找中國大陸同業降成本
但,簡奉任接受本刊專訪表示,“外界都認為我可以找客戶,找臺灣同業合作,但是我覺得我的選擇不多。”
在璨圓眼中,對外找伙伴,已是求生的必須選擇。在市場暴過于求下,LED上游磊晶過去兩、三年吹起整并風,晶電藉由轉投資二、三線廠,坐擁286臺MOCVD(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機臺產能,擁有規模與成本的優勢,而燦圓僅有100臺。簡奉任表示,假設日后需求變大,客戶非常擔憂璨圓的產能不足,成本太高。
加上2012年一到三季,璨圓的稅后凈損2.7億元,近5年來虧損最大,必須聯手同業找出路。
過往璨圓都是找客戶如LG(LGD)與日本三井入股,以保障產品未來可以有出海口。但現在,“我也跟未來幾個大出海口客戶商量(策略),他們給我的方向都是跟中國(同業)合作,成本才可能降低。”
一位LED下游企業總經理指出,現在LED產業產能過剩,下游客戶當然希望采購來源多一點,沒必要拿錢投資上游磊晶。
中國大陸的對手卻找上門市場渠道互補,各取所需
璨圓與客戶合作之路行不通,競爭對手三安卻找上門。
事實上,過去兩、三個月,三安也接觸過晶電、新世紀光電與隆達等同業,都因為市場產品重疊性高而沒談攏。
LED上游零件、臺灣最大藍寶石基板廠、兆遠科技營銷業務處副總經理馬培盛認為,璨圓讓三安入股,市場通路互補,應是合作的契機。
三安90%以上營收來自中國市場;璨圓正好相反,是以國際市場為主。
三安專注于照明市場,璨圓則主攻LED面板背光,兩者一拍即合,相較之下,璨圓與晶電反而是市場斑度重疊,合作利益沖突高。
除擴大產能、降低成本,燦圓另個盤算是借道三安,攻進照明的最大市場中國大陸。
據了解,三安的磊晶已賣進臺灣億光與宏齊,反觀璨圓要賣進中國大陸卻不得其門,璨圓來自大陸的營收僅7%。茂林光電董事長李滿祥,同時也是璨圓董事指出,璨圓單打獨斗切入大陸市場很困難,幾乎所有切入中國政府照明市場的都是陸資拿到,應收帳款風險高,也讓璨圓在大陸的腳步顯得遲疑。
其實,璨圓后續不無挑戰,雙方想利用彼此取得中國與國際市場,但如果產品市場定位一致,恐將有利益沖突,又者,三安則想藉著燦圓提升生產技術,璨圓想藉由三安降低成本,又不想讓技術外流,將考驗談判能耐。
璨圓因此也背負此合作將讓臺灣技術外流質疑,雖然簡奉任堅稱謹守主管機關底線,技術與主導權不會讓步,還說:“大家講技術外流,我都覺得很好笑,LED技術不只來自臺灣,你想把技術死守在家里,但是他(中國大陸競爭對手)砸錢也可把技術砸出來。”但,確實這個LED產業首宗合作案,已經讓業者和政府等所有人睜大眼睛緊盯。
壓力很大,但是璨圓一定要做。因為,現在正是璨圓在談判籌碼用盡前,最好的談判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