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事件多發重發,暴雨發生頻次和影響范圍呈現增加趨勢,造成城市內澇日益嚴重,市政水利建設又成為城市建設的熱點關注問題。
北京內澇主要原因
城市排水機制是利用連通性原理,將城市積水就近排向河道,但各城市因為地理及降水環境不同,排水設計也各有不同。北京的地形地貌,決定了其缺水、管網不暢的特點,在應對強降水時矛盾便會顯得尤其突出。
根據中國《室外排水設計規范》的標準要求,我國城市一般地區排水設施的設計暴雨重現期為0.5年至3年,重要地區為3年至5年。也就是說一般城市按照能夠抵御0.5年至3年一遇的暴雨來設計的。根據《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心城、新城一般地段排水標準為1年至3年一遇,城市重點地區、地勢低洼地區、重要道路交叉口和立交橋雨水排除設施的排水標準為3年至5年一遇。相對而言,國外發達國家多以10年為標準來設計。
據統計,全市城區八區排水管道總長5100km,其中1977年前建成的有1200km,占總管線長度的近1/4,其中還包含解放前的舊磚溝和解放后改造的合流制排水溝。按管線技術等級劃分,屬三級、四級的低等級管網設施占到27%。另外,一些泵站的電氣設備已運行10年以上,電氣元器件普遍老化、破損,安全系數下降、可靠性靈敏度大大降低。設施老化,大大降低了實際排水標準。
此外,北京是缺水城市,因此在排水管網建設方面考慮的是抗旱,排水建設一直較為落后,排水管網密度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完善城市排水系統
雨水從雨水口流向管道,再從支線管道流向主干道,最后流向河道。這幾個環節包含了管道建設、市政配套、污水處理、信息采集等幾個方面。
我國排水最大的問題,主要還是管網建設長度不夠。十一五期間全國城鎮污水及再生利用主要指標統計結果顯示,在污水處理能力、投資金額、減排等方面均實現大幅超越,但管道建設遠落后于原規劃。實際新增污水配套管網僅7萬公里,不到計劃16萬公里的一半。這使得原管道負荷量加大,折舊及損毀情況加劇,從而隱性增加了未來投資的壓力。
根據4月19日發布的《“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的通知》顯示,十二五期間,將新建污水管網15.9萬公里,與原管道長度相比近乎翻番,年均增速14%。除了新增管網,對原有管網的改造和升級,也將納入城市管網建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