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一場晚宴上,當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稱贊中美兩國“互利共贏的經濟合作模式”時,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首席執行官Doug Oberhelman在一旁看到了希望。
在芝加哥市長Richard Daley歡迎胡錦濤到訪的晚宴上,中美兩國政商界領袖紛紛強調加強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工商界聯系的重要性。卡特彼勒為中國改革開放后最先在中國設立門店的西方企業之一。
那時,美國機械工業制造商在中國的發展前景無可限量。隨著中國機械市場的蓬勃發展,卡特彼勒的核心產品---履帶式挖掘機的銷售量年同比升幅一度高達70%。Oberhelman曾對投資者表示:“我們要在中國市場大舉進攻,我們終將取得勝利”。
然而,卡特彼勒的發展規劃在近期遭遇了嚴峻挑戰。隨著中國本土工業制造企業的崛起,卡特彼勒的市場份額持續下滑。卡特彼勒在中國的競爭對手,三一重工,在中國挖掘機市場上的份額于2011年首次超越卡特彼勒。巴克萊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建筑行業的不景氣使挖掘機總體銷量下滑逾30%。
此外,卡特彼勒在6個月前收購的中國采礦設備企業--鄭州四維機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的不當財會處理問題讓卡特彼勒遭受了5.8億美元的損失。
對于一個長期以來以熟悉中國而著稱的公司而言,上述情況宛若晴天霹靂。其在1978年便于北京開設了中國大陸的第一間辦事處。那是在經過幾十年的隔閡后,華盛頓和北京首度建立外交聯系的一年。
在20世紀80年代,卡特彼勒因與十幾家中國國有企業共享生產技術而受到青睞。隨著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逐步推進城市化進程,卡特彼勒在徐州與一家本土企業組建了合資公司。一位客戶表示,卡特彼勒將其設備直接向客戶出售,而并非通過經銷商。公司甚至會派外國高管前往偏僻的采礦場簽署重要合同。
遺憾的是,盡管經過數十年的開拓,中國市場銷售額占卡特彼勒全球銷售額的比例只有3%。在去年第四季度,受到中國銷售量的拖累,其亞太地區銷售額所占全球銷售額比重下滑了2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