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我畢業分配到張橋車務段(現為西安鐵路局韓城車務段)上洼車站,成為一名扳道員。那時車站用的是“臂板信號”,接發列車和調車作業時,需要人工扳動道岔位置。這種作業方式小站還好一些,大站作業起來就非常麻煩,光扳道員就有好幾個組,每組靠“手信號”聯系列車車輛需進入哪條股道,確認后再搬動道岔完成作業,不僅效率低,安全系數也不高。
夏季時,股道溫度高達40多攝氏度,每次作業完,工作服都能擰出水來。冬季寒風凜冽,作業時間長了每個員工都是“透心涼”,下雪時有的道岔還會凍住,先得用火烘烤才能扳動。
2000年,由于工作變動,我調到下峪口車站擔任車站值班員。那時,包括下峪口站在內的很多車站都已由“臂板信號”換成了“TDCS列車調度指揮系統”(俗稱“6502控制臺”)。我們只需在室內看著“6502控制臺”,就能隨時掌握全站股道使用情況。按壓控制臺按鈕,便可以扳動車站任何一組道岔,完成接發列車和調車作業。假如車站某號道岔設備發生故障,控制臺會自動報警,提醒作業人員進入現場及時處理。
告別了人工扳道時代,現場作業人員相互聯系也用上了“對講機”,“手信號”成為過去。車站扳道員的主要工作也成了保養和維護道岔,富余人員得以充實到其他崗位,優化了配置,作業效率得到了提高。
進入2006年,我們車站進行了擴能改造,車站股道數增加了,原先使用的“6502型電氣集中設備”也換成更為先進的“計算機聯鎖”,“6502”控制臺面板換成了計算機顯示――全站股道使用情況在電腦屏幕上直觀呈現。車站行車室里只有我和一名信號員,許多工作只需輕點鼠標即可完成。當車站某號道岔設備發生故障時,“計算機聯鎖”控制臺會以語音提示加文字顯示的方式,精確報出某股道某號道岔發生故障,既省去了排查時間,又增加了安全系數。
2011年1月,太原至中衛(銀川)鐵路開通運營,我們車務段接管了該條鐵路上的9個車站。這條鐵路上的車站使用了更為先進的“CTC分散自律調度集中系統”,接發列車作業不再由我們負責操作,而是由鐵路局調度員集中控制,直接排列列車進路。這種作業方式使我們由以前的直接操作變成了監控值守,行車室內不再設信號員崗位,只有車站值班員一人。
作為鐵路行車設備十幾年巨大變遷的一名基層見證者,我為國家鐵路系統的科學發展感到由衷的欣喜和自豪。未來行車技術設備將會發生更大的進步,對此,我們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