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飲料行業國企與民企爭執不斷,比如農夫山泉與某國企背景企業的紛爭;更比如加多寶和廣藥了猶未了的恩怨情仇。而這爭端背后的隱形歧視更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6月初經濟學家張維迎在某論壇上曾言:國有企業的存在導致嚴重的不公平的競爭,占有的資源和它作出的貢獻不成比例,引起與會者的共鳴。
值得關注的是,在備受關注的加多寶、廣藥王老吉大戰中,地方政府公權力為國有企業廣藥站隊導致的非公平競爭的問題,成為當下熱議的話題。上海政法學院楊華教授認為,在加多寶與廣藥的諸多紛爭中,公權力應最大限度地保持距離,秉持中立客觀態度,平等地對待各種市場主體。
然而現實并不樂觀。盡管只是一家企業,但正如媒體所報道,廣藥能以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的名義,并聯合市檢察院、國資委,召開新聞發布會。隨后廣藥把發布會上對競爭對手的攻擊性內容,通過廣告的形式,在全國各大媒體進行投放。
透過媒體報道我們不難看出,地方政府在面對這場爭執時并沒有做到一碗水端平,而是用各種方式盡量傾向國資背景的企業。而隨著雙方交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公權力的身影更是在廣藥背后頻頻閃現。
記得民營企業家嚴介和有個觀點,他說國人有個誤區,認為國有企業就是人民的,私營企業就是私人的。殊不知,國有企業只有投資是納稅人的,是人民的,而收益往往卻都大部分歸了企業自己,比如用于解決企業自身形成的歷史遺留包袱等。而民營企業投資是私人老板的,收益則是企業的。兩種企業同樣納稅,同樣安排就業,而占了中國經濟總量半壁江山以上的民營經濟,卻解決了95%以上人口的就業。也就是說,民營企業的投入產出比實際上更高。
盡管民營經濟發展迅速、貢獻良多,但始終不能與國有經濟平起平坐。對于國有企業而言,搞好了,既得利益首當其沖;搞砸了,國家買單。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做好了,社會要他們承擔社會責任,要民企盡社會義務;而當企業做砸了,卻并沒有哪個部門給他們承擔責任。
事實上,對更多民營企業而言,他們并不奢望得到更多偏愛,他們只是希望得到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反觀廣藥集團與加多寶的這場戰爭,也驗證了諸多專家的觀點。專家普遍認為,這場爭端更說明,國有企業如果不遵守法律法規,夾裹著公權力大行其道,將會對本很脆弱的市場經濟形成一種嚴重破壞。
正如某民營經濟人士所言,改革開放搞了30多年,市場經濟也搞了20多年,國營與民營之爭卻從未停止過。這其間,我們似乎很少看到國有企業作為老大哥應有的姿態,卻時常看見政府作為家長的有形的手,這種現狀確實需要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