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工業報
2013年是浙江全面推進“機器換人”的一年,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將智能機器引入日常的生產中。“機器紅利”正在優化生產資源的配置,統計顯示,2013年前三季度,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元工業增加值用人同比減少9.2%。前幾年春節后常見的“用工荒”,今年或許能緩解不少。
浙江原來有眾多的企業從事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長期依賴廉價低端勞動力,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前幾年,用工荒一直困擾許多工業企業。
機器換人被認為是有效化解用工貴、招工難的途徑。去年,浙江全面推進“機器換人”,并計劃在未來5年,每年實施5000個機器換人項目,實現5000億元機器換人投資,推動工業生產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轉變。
實際上,“機器紅利”已經開始初步顯現。浙江省經信委發布的2013年前三季度全省工業經濟形勢分析顯示,前三季度,全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中,技改投資3387.0億元,增長33.1%;設備工器具購置費用2218.4億元,增長18.7%,設備工器具購置費用占工業投資的40.9%;1~8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元工業增加值用人同比減少9.2%。
據廣博集團相關負責人說,原來,這個分廠有兩條老式的生產線和一條進口生產線。老式的生產線一天的產量是100箱,一共25000個文件夾,所需的工人人數是28個,進口生產線只需要3個人。
現在,車間里的兩條老式生產線,已經被“淘汰”了,生產工人也只剩下了6個。節省下來的工人,轉移去了更復雜的手工藝環節中。
面對國內市場競爭加劇,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等挑戰,廣博早就開始有意識地實施“機器換人計劃”,制訂了科技創新驅動,產品結構轉型,用機器換人降本增效的方案。
隨著轉型升級、“機器換人”的推進,企業依賴廉價勞動力的狀況開始改變。企業用工需求增速放緩,招工難現象有所緩解。
此外,浙江省經信委的一項關于機器換人的調查中,61.5%接受調查的企業至少減少了10%的一線員工,72.9%的企業的生產率至少提高10%,其中27.3%的企業提高30%以上。
制造企業對于“機器換人”的迫切需求,推動了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在杭州,一大批優質的機器人企業開始嶄露頭角。杭州市經信委的數據顯示,這些企業去年的發展勢頭很猛,機器人生產增長速度都在50%以上,最高的達到900%。日前,工信部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臺以上。
不過,“機器換人”帶來的一個新的挑戰是,先進的設備需要更高層次的人來運用。德清一家毛紡織企業引進了德國的先進設備后,企業員工對這些設備技術的操控和運用并不熟悉,只能邀請德國技術專家來進行技術指導,教會企業員工如何使用和維護設備,企業僅咨詢費就支付了11萬歐元,設備技術消化吸收的代價較高,難度也很大。
也正因此,企業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明顯提高,技術工人、專業技術人員等明顯緊缺。
有專家建議,從手工型到設備化、機械化、自動化,原有的生產組織方式都需要改變,包括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所以,企業在機器換人時,應該先想好軟的,再投入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