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60年,意味著一個甲子的結束,新中國歷史的首卷已然付梓;60年,意味著一個新甲子的開始,一軸新卷正徐徐展開。站在歷史的起點回望,發生過的一切熟悉又陌生。盡管歷史的軌跡從來不因旁人關注的目光而改變,但是只有體味過這個國家走向統一,獨立,現代,文明的過程,才能了解中國何以成為今日的中國。為慶祝祖國六十華誕,《自動化博覽》特別策劃“共話60年行業變遷”專題,透過6位不同行業專家的敘述,回顧中國工業從弱到強的崛起! 冶金
郭雨春:從無到有的冶金自動化信息化事業正在走向新世紀的輝煌
首鋼自動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研究所總工程師,計算機與自動化高級工程師。近40年來一直從事冶金企業的自動化、信息化工業,多項科技成果獲得首鋼、鋼鐵系統、北京市的表彰及獎勵,并有多篇學術論文在有關刊物上發表。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一張白紙,好繪最新最美的畫圖。
新中國60年,我國冶金自動化信息化事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引進到自主創新的歷史性跨越,為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是我國冶金工業自動化信息化的起點;改革開放,給冶金工業自動化信息化的發展帶入了新的春天,1982年前后,我國冶金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高爐、燒結等重點工藝的過程控制自動化系統相繼投入使用,走在了全國各行各業自動化信息化建設的前列,一大批自動化信息化技術力量脫穎而出;但是,核心技術還要靠引進,這刺痛了我們的心,卻也激勵我們。迎著新世紀的曙光,為了適應鋼鐵工業的發展及需要,ERP應用、電子商務的應用以及辦公自動化的普及等已經成為眾多冶金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重要一環;在鋼鐵生產工藝中,許多被視為“黑匣子”的外國先進技術,不再是我們的攔路虎,具有中國特色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自動煉鋼技術,高爐冶煉專家系統以及冷熱連軋自動控制系統等一大批新產品新技術相繼問世,并應用到國內許多鋼鐵企業中。我們欣喜的看到,亞洲最大的煉鐵高爐,其核心控制技術是國產的,全國最大的燒結機也使用上了國產的數學模型軟件。在煉鋼方面,完全實現了一鏈式自動化煉鋼。特別是在冷熱連軋機組、中厚板軋機機組的自動控制技術國產化水平也有了空前的提高。我們也有了自己的“黑匣子”。現代化的鋼鐵生產,離不開自動化的支持,自動化技術已經成為冶金工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實現鋼鐵工業的科學發展,在冶金企業能源管理與建設、設備管理系統建設等方面,我們已經站到了世界的前列。更可喜的是,一大批具有冶金專業技能背景的自動化信息化公司相繼在許多鋼鐵企業中誕生。成為冶金工業一支重要的生力軍。
60年冶金自動化信息化從無到有,一甲子冶金自動化信息化獨領風騷。
但我們清醒的認識到,今后的路更加艱難,特別是在冶金企業的能源管理、產業鏈創新以及總部經濟的發展等都為冶金自動化信息化的今后發展提出了新的嚴峻課題。但堅信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經過自主創新,困難會變成成果,坎坷會變成通途 ,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冶金自動化、信息化事業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方面一定會繼續做出更大的貢獻! 石油
徐偉華:中國海洋石油工業發展與自動化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儀控資深工程師。曾參與多個項目設計、評標工作,參與國家標注起草工作。參與的項目曾獲海洋石油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中海石油研究中心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建設部銀獎、海油總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海油崛起
從靠漁船找油到挺進世界500強企業及首個躋身“全球最佳”排名16位的內地企業,中國海油的崛起為中華復興增光添彩。
激情歲月
新中國成立伊始,面對西方經濟封鎖,一無技術,二無裝備,石油人面臨著巨大的挑戰,1960年中國海洋石油人在鶯歌海鉆中國海上第一井———“英沖一井”,所在水深15米,獲得原油150千克。1964年春,人們自制兩個浮桶撐起第一個鉆井平臺,南海海1井開鉆, 1967年,我國海上首次生產原油,產量203噸。這是一段“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激情歲月,這種精神支撐人們在極端簡陋的物質條件下創造傳奇般的業績。
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海洋石油工業迎來了真正的大發展,對外合作的序幕就此拉開。1982年2月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成立。此后,一個個油氣發現,一批批油氣田投產。但合作并不是依賴。從合作中吸取養分、在自營中壯大成長。中國海油實現了從上游到下游、從國內到國際、從淺水到深水的三大跨越。1982年至2008年,油氣年產量從9萬噸上升到4293萬噸油當量。中國海油海外石油開采量約為2780萬噸油當量,為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自控技術
中國的海洋石油工業自動化領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追蹤及應用世界前沿技術,過程控制系統從80年代多回路控制器到DCS及PLC ,從 4~20mA儀器設備到HART儀表設備。2003年開始在旅大4-2/5-2/10-1項目中使用現場總線儀表及控制系統,2009年開始在平臺改造方面試用無線儀表設備。ESD系統從PLC 雙機熱備技術到安全儀表SIS技術應用。在貿易計量方面由采用高級孔板至多聲道超聲波流量計及質量流量計等,2009年開始采用GLCC+計量儀表及氣相色譜儀等進行濕氣貿易能量計量。在平臺單井計量方面采用各類多相流量計,在水下單井計量方面嘗試使用虛擬計量。隨著祖國的富強,國產設備不斷進入海洋石油領域,如:海默公司國產的多相流量計、浙大中控的DCS 及青島漢河電纜等。在國內外計量產品激烈競爭中海默公司的多相流量計經歷進入海油-出局-改進-國外發展-再入海油的過程,表現出國產高科技產品頑強的生命力。
面向未來
中國海油開發正在走向深水,為實現深水油氣田開發工程技術由300米到3000米水深的跨越, 面臨深水技術和深水裝備兩大問題,也為海洋石油工業以及相關工業面提供機遇與挑戰,祝愿國產設備為深水開發創造效益。 制藥
孫旨義:從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邁進
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醫藥行業基礎自動化、控制系統、先進控制系統應用、工廠綜合自動化集成、BATCH柔性化生產管理系統應用等工作,現為華北制藥集團倍達有限公司計控室主任。主持倍達有限公司ERP 應用開發、MES系統的應用與開發等河北省重點信息化建設項目。先后獲得多項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二、三等獎,市集團級科學技術進步一、二、三等獎18項之多,并獲得省新世紀“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選。
回顧我國醫藥工業發展的60年,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如今我國正努力從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邁進。
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化學制藥工業基礎十分薄弱,主要是以進口原料藥簡單加工成制劑。華北制藥廠就是“一五”期間前蘇聯援建我國156個重點項目中的兩項,1958年華北制藥廠的建成投產結束了我國青、鏈霉素完全依靠進口的歷史,解除了無數人的病痛折磨,挽救了眾多人的生命,創造了享譽全國乃至世界的民族醫藥工業品牌。
據統計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只有72.8億元。到2008年,我國醫藥工業累計實現總產值8666.82億元,相當于1978年的123倍。2009年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有望超過1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有望超過1000億元。
當然,我們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全球醫藥企業的前50強,全部集中在美國、日本和歐盟,我們的制藥企業還需要加速前進,跨越發展,趕超世界制藥強企,擠身國際醫藥巨頭。 化工
王永勝:迎接璀璨而美好的中國化工新篇章
自動化碩士,化學工程博士,現任煙臺萬華化工設計院有限公司質量技術部經理,曾任煙臺萬華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研究部儀表控制經理。承擔過國家CIMS課題的研究工作,在神經網絡建模及應用、預測控制理論及應用等前沿性課題方面均做過研究工作。結合煙臺萬華多期技改工程項目,對于化工自動化儀表、閥門的選型和應用及國內外多種DCS、PLC系統的選型、系統組態、維護及管理工作有較為豐富的工程經驗。
中國化工60年,一路披荊斬棘,一路拓步前行,取得了歷史性的工程技術進步、取得了可觀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從小規模、單一品種、高成本、低質量、高能耗、高污染、高危操作逐步走向規模化、多元化、低成本、高質量、低能耗、環保型、安全型的化工基地,這其中凝結著黨中央、國務院、地方政府對化工企業的大力政策扶持和經濟資助,凝結著中華大眾科研、生產、市場等各條戰線的智慧、心血與汗水,也正是在這樣一個長期改革與和諧的社會歷史氛圍下,化工工藝、設備、儀表、電氣等諸多相關專業取得了劃時代的技術突破、成功的工程實際應用和累累碩果。之所以取得今天化工生產“安、穩、長、滿、優”的可喜局面,現代化的自動化裝置功不可沒。建國以來,經過近五、六十年的持續發展,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更新換代和不斷創新,化工生產實現了從手工操作到自動控制、從單一的過程控制到高級復雜的實時先進控制、從模擬儀表到智能儀表、從繼電器控制到第五代PLC、從運算放大器到第四代DCS的發展變遷。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市場,擔負化工行業發展的歷史使命,在日益優厚的國家及政府扶持政策下,堅持產、學、研的密切合作,必將迎來更加璀璨與美好的中國化工新篇章! 紡織機械
陳興強:中國紡機行業的未來屬于善于調整、勇于奮斗的企業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任太平洋機電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并擔任中國紡織機械器材行業協會常務理事。從事紡織機械及其自動控制工作30余年,參加過多項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的研制,先后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一、二等獎多項。近年來致力于工業現場總線技術在紡織機械上的應用和紡織機械的數字化工作。
中國紡織機械工業的六十年經歷了從起步、發展到騰飛三個階段,從解放前只能以從事修配業務為主,發展成為門類齊全、滿足行業需求、具有自主研發創新能力的支柱產業,基本滿足了國內紡織企業的生產需要,對紡織工業各行業生產能力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紡織品花色品種的增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20年來,中國紡織機械本身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張,世界知名紡機企業也都陸續在中國投資辦廠,中國不僅僅是最大的紡機需求市場,而且正在成為亞洲甚至世界紡機制造中心。
中國紡機行業目前正面臨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的關鍵時期,低水平、低價格競爭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中國紡機行業的未來屬于善于調整、勇于奮斗的企業,只有率先調整產品結構、定位于技術領先才能應對并贏得同世界一流紡機企業不可避免的競爭。
先進的控制和驅動技術在紡織機械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力地推動了紡機裝備的技術進步,作為紡機行業的共同認識:依托自動化技術的數字化紡織機械必定是發展的方向和競爭的熱點。 電力
孫長生:建國60年間電力行業發展變遷
安徽桐城人,碩士,高級工程師,先后從事火力發電廠熱工安裝、調試、小火電設計、運行機組熱工故障分析處理、熱工監督管理工作,主編和參編多部電力行業標準。目前就職于浙江省電力研究院,主要從事熱工自動化技術應用研發和開發工作。
60年來的風雨兼程,我國電力猶如山間的一涓細流壯大成如今奔騰向前的江流: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近38萬千米,躍居世界第一位;裝機容量由185萬千瓦增加至8億多千瓦,96年躍居世界第二位至今;1000MW級的核電、煤電機組,水電、風電電廠不但生根開花且走為主流;太陽能發電正在興起。機組控制日新月異,信息化自動化控制代替了過去人工操作與簡單儀表的控制;APS、無線技術、現場總線、智能化、一體化、透明化、故障自動診斷與預測、這些代表當今控制領域的最新技術,扮演著全新的角色正在不斷拓展著我國發電機組和電網自動化控制進一步發展的空間。最新電力自動化技術、控制產品和系統的生產日益國產化。生產新能源革命的綠色浪潮,將使電力以更清潔的方式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
中國電力作為一種先進生產力,普惠了各行各業,為中國帶來強大的經濟發展動力和現代文明,讓中國人民科技追趕世界領先、保持工業可持續性發展的腳步更加鏗鏘有力!
信息來源:自動化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