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電題:揚眉劍出鞘——記研制成功“天宮一號”光學遙感器的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空間一部集體
新華社記者吳晶晶
2011年9月29日,我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發射。我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空間光學遙感器隨“天宮一號”一同發射升空,獲得大量細膩清晰、層次豐富的遙感圖像,使我國空間光學遙感水平產生巨大飛躍。
寶劍鋒從磨礪出。在研制天宮光學遙感器的6年里,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空間一部的科研人員團結協作、默默奉獻,銳意創新、奮發有為,以堅定信念踐行著“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忠誠使命重于一切”的誓言。
堅定信念 完成國家交給的光榮使命
空間光學遙感器項目的主任設計師、長春光機所空間一部主任徐抒巖現在還清楚地記得6年前接受任務時的情景:“當時我立下了軍令狀,保證一定成功完成天宮有效載荷研制任務!”
“那時我就知道,這個項目很難,現在回頭來看,那時感到的難與項目研制中的遭遇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當時我就有一個信念,我們所還有王家騏院士等一批老專家坐鎮,再加上所領導的支持,我們一定行!”徐抒巖鏗鏘有力的話語、堅定的目光,折射出航天人的自信與自豪。
空間光學遙感器項目組成立了,空間一部全體科研人員在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奠定的堅實基礎上,在“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的激勵和鼓舞下,不畏艱難、精心謀劃,堅持自主創新理念,先后攻克了7項技術難關。
6年的研制歷程有著太多難忘的經歷。徐抒巖說:“我們差不多是從頭來做起。我拿一本筆記本記問題,打上問號,解決一個問題就改成句號。后來問號越來越少,句號越來越多。”
最讓副主任設計師董吉洪難忘的是初樣轉正樣前的一個月。“從最后加工完成的主鏡交到我們手上,到初樣轉正樣評審的一個月里,項目組每天兩班或者三班倒,一個月內有四分之一的時間是早晨才回家,四分之一時間是凌晨兩三點鐘回家,其他二分之一時間都在半夜12點回家,這一個月就是這么過來的!”
6年來,長春光機所數十個部門、全所員工匯聚最優秀的力量,密切配合、協力攻關,確保了整個項目的順利實施。
精益求精,不斷攻克一道道難關
在空間光學遙感器研制過程中,全體科研人員始終牢記“零缺陷”的工作理念,堅持安全至上、質量第一,實施以提高產品安全性、可靠性為中心的全面質量管理,成功實現了遙感任務的預定目標。
為了保證產品質量“零缺陷、零故障、零疑點”,空間一部的科研人員們不知打死了多少只“攔路虎”。
在整個研制過程中,徐抒巖最高興的就是主鏡支撐問題的圓滿解決。整整3個月,他和項目的結構負責人、工程分析負責人研究主鏡支撐,通過大量的仿真和試驗,3個月徹底攻克了支撐關鍵技術。
首席專家王家騏院士為項目投入了巨大心血。在研制過程中他不但提出了新的像移補償理論、建立了像移速度矢模型并在項目中得以實現,而且還在方案、設計上一絲不茍,嚴格把關。
空間一部還應用高速計算機技術、網絡集成技術和數據庫技術,開創性地建立了實時集成動態仿真測試方法,實現了連續長時間動態仿真測試,大大地縮短了項目設計和試驗周期。
整個項目研制期間,項目組自主完成了17項技術創新,申請國家發明專利數十項。在工程實踐中,一支愛國奉獻、技術精湛、年富力強的航天科技人才隊伍歷經錘煉、快速成長,為我國航天事業后續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
舍棄小家,換來了國家的榮光
在項目研制的6年間,為了確保按時保質完成任務,空間一部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犧牲了與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甚至永遠失去了孝敬父母的機會,換來了任務的成功完成。在空間一部,幾乎每一名科研人員背后都有一個動人的奉獻故事。
電控子系統負責人閆得杰剛剛有了小孩兒,孩子的健康狀況不是很好,此時又恰趕上丈夫要去國外出差一年。怎么辦?如果放下工作休假,自己的任務沒有合適的人來接。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她毅然決定將還在襁褓中的孩子送回老家,回到工作崗位,確保了任務的順利完成。
項目研制中,徐抒巖積勞成疾,因心臟病加劇和嚴重的痔瘡住院了。“好在最關鍵的時候挺過去了,那時項目組的同志到醫院看我還打趣說‘有痔者事竟成啊’!”
研制任務的兩千多個日日夜夜,空間一部的每個科研人員都放棄了太多。在艱難險阻面前,他們始終做到“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在空間一部的科研人員們心里,“天宮一號”遙感器的成功只是他們成功路上的一個驛站。他們將在載人航天精神的指引下,以國家需要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以舍我其誰的勇氣、必勝的信念,再接再厲,不斷攀登新的科學高峰。